看油画家周平:人生四色
2014-11-08 11:09:31 未知
她的性格中没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浪荡不羁,没有画家一贯的荒诞怪异;她恬淡、优雅,坚持中和之道。她不像是颜料堆满身边、大笔挥霍激情的画家,倒像是清茶一杯在手、提笔思绪万千的文人。不经意间释放的个性,比起画家的吊诡更近于文人的清傲。她当然不前卫,甚至可以说是古韵的。但在这样一个浮躁奢华的年代,当中正平和已经成为少数,她和她的油画恰恰成为了一种新的前卫。
文人画家
周平是这样一个人,一眼便能断定她是个艺术家,却最不像是画家。她面容白皙,优雅得体,很难将其与松节油浓重的气味联系起来。她当然有衣冠不整,双手沾满颜料的时候;她甚至还会自己钉画框,用刺鼻的乳胶刷布面,在混乱不堪的画室中挥汗如雨。“但这些都不需要被看见。”周平说:“如同画一样,无论经历怎样的过程,最后总要是干净漂亮的。”和周平交谈是有趣的,问她的生活,她会扯到画上,问画的问题,她又会说人生的道理。大约就像她自己说过的,画的风格反应人格,对于周平来说,人、画是合一的。
于是,她的油画便都是她生命的体现。当她高兴了,会随便抓起什么在画布上恣意涂抹;思虑时,便用小笔细细填蹭;有时烦闷了,甚至拿起画刀大片大片的剐掉。这些创作过程中激情的片段,周平认为本是随兴而发,杂乱无章的,不适宜直接了当的曝露;而是要经过排序、调整、收纳,再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使之符合某种“和谐”,表达作者对这一“和谐”的释义。
中国古典文化称这种内在的和谐为“道”,而这种由“乱”入“序”,由“散”入“整”的过程,便是易经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于是,人生的坎坷、作画的悲欢,最终都要融合成为一种“美”再被解释出来,这才是画家人格、思想的“美”。周平承认,她的意象油画,比起写实美景,更倾向于体现儒道思想。画家借景抒情,文人融情于意;因此,周平的艺术以及人生诉求,使她成为一个文人式的画家。
春:一开始总是感性的
春的色彩是感性的,粉色的桃杏,碧绿的原野还是棉白的柳絮……这些色彩都是随兴出现、没有预兆的。就像周平说的:“无论作画还是做任何事,一开始总是感性的。”如果有计划,那就是经营是刻意,不是一种自然的美,那么这种美便会生硬不易长久。
《闻春》、《桃红李白》这样的作品中,那些争相簇拥着,烂漫盛开的春花,如果仔细看去,并没有花的形状,这其中更接近随兴涂抹的色彩。这些随机的色彩,被周平保留整理后呈现给观者的就成为花了。春被认为是生发之道,为人之道。春是四季之首,象征着最初的感性;而“道”便是告诉人如何保留,保留多少,这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如同画面中那片粉白色调,如果没有选择保留便什么也没有;如果没有远山近水的限制,即便有也是一滩杂色。只有在一个特殊的秩序里,它们才能成为一片桃源。
春如同人之初生,春的这种感性也是人性格中的率性。当我们赞赏春系列中哪些随性随意的色块时,同样是对率性而为的赞赏。儒道文化讲究人要保留赤子之心,说的便是这一种原初的感性。桃李之美,就美在对这一感性的坚守。
夏: 单调其实最丰富
所有绘画中,以绘景最难;四季景色中,又以夏天最难。寻常人每天都看得见的景色,单纯的浓绿色调,怎样才能描绘的有新意?在诸如《听夏》这样的以夏景为主题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周平独特的见解:那就是简单中的丰富。
周平是一个对色彩拥有非凡掌控力的画家,她的色层变化丰富而微妙,《夏》系列作品正是这种色彩操控能力的高度体现。但相比于春秋,周平的这一系列经常不讨喜。这一方面,是由于作品被拍摄后往往不足以显现色彩的微妙变化;另一方面,观者倾向于被色彩丰富、对比强烈的画面吸引,对于一个单一色调的画面,总是一开始就失去了耐心。其实,只要静下心来便会慢慢发现,这绿中何止有绿?明明赤黄蓝紫应有尽有;这满目枝叶,又何尝有一笔相同?细细品味下来,竟然酣畅淋漓,比春秋都更有看头。
也许现在纷杂的世道,正让我们对所有简单的东西失去耐心。作为职业画家,周平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作画,但她并不认为这是单调的:“其实我每天都很丰富。也许只是换一套新茶具品茶,或是把画架移动到阳光能照射的地方,也是一种变化,会有另外一种心情。”丰富的定义是什么?一定是浓墨重彩吗?还是微妙的变化也是一种丰富?相信对于周平来说,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而当她借由《听夏》这样的作品向我们展现这种丰富的时候,也许观者需要思考的,是看出简单中的丰富的能力。
秋:富贵的别名叫知足
如果说春着重于形态上的意象,夏是色彩上的意象,那么秋凸现的则是一种内容上的意象;可以说是立象表象,因而秋的意象性最鲜明。周平的秋系列,几乎都采用了金黄色调。秋是肃杀的季节,自然是有残败萧瑟之景的。而周平的作品里,不但没有残枝落叶,相反,以《秋风》为例,布满前景的繁茂树林,尽是金枝玉叶,华丽非常。这不仅是对景物的选择,也是对象征性的选择,画家态度鲜明的认为,秋是富贵的。
秋是成功与收获,周平对待收获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在《秋词》中,我们看到的是怡然自得的鹅鸭,炊烟依旧的人家……既没有对收获的喧闹,也没有对衰败的悲伤,而是一种平淡的喜悦。自古悲秋者,悲的是秋的逝;喜秋者,喜的是秋的富饶。而周平的秋是一种平和,对收获的坦然和对衰败的从容,而支持这些的正是知足的心态。
从1997年在台湾举办第一次个展开始,周平的作品便一直受到海外收藏家的喜爱。国内却少有人知。当时有人建议她多在本土宣传,她却说:“有些东西有则有,没有也不强求,只要有人喜欢我的画,我便知足了。”即便现在,周平对于名誉财富的态度,依然如此,不卑不亢。自古富贵者难知足,知足者常富贵。周平也承认她确实偏爱秋,她的画中也不掩饰对富饶的喜悦,但她更偏爱的,是这种知足常乐的富贵之道。
冬:人生四色
周平不只是一位风景画家,而是一个借景叙事的艺术家。她的人生,她的态度,她的思想,都借着四季的美景表达出来。春是初始的感性,夏是过程的枯燥,秋是结尾的丰饶;作画如此,做事如此,做人亦如此。所以,当我们欣赏冬这个系列的时候,不妨把它看做是一个总结。
冬系列的色调最丰富,内容最单一。有《腊尽春回》这样的冷冬,也有《吟冬》这样的暖冬;内容则无一例外的表现雪的苍茫。冬是四季之末,人生之老年,因此在冬的色调中,包含了粉春、翠夏、金秋等各个人生阶段。于是雪横在这些与观者间,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向——“屏障”。这个屏障可以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也可能是每个阶段都具有的。同时,这个“屏障”可以是一种障碍,也可以是一种保护。比如,在《腊尽春回》中,雪带来的感受,像是一层薄被,而春新生的嫩芽,似乎是躲藏之下被保护着的。对于周平来说,她更倾向于认为“屏障”是一种保护。在她海外艺术生涯红红火火的时候,她选择了这种“屏障”,来保护当时自己的艺术创想。当年刚抽芽的想法,成为今天成熟的意象派油画系列,另许多同行惊叹。而如今,她和她的意象派油画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四季轮回了。
周平说:“以前是写景,现在是画意。”对于观者来说,以前是欣赏景色之美,现在是领悟景色之美。这是一种更新更深的艺术交流。周平将她的人生融入于画中,对于观者来说又 何尝不可?我们在创业时《闻春》,在守业时《听夏》,在顺境中《读秋》,在逆境中《吟冬》;自然的四色,是周平的人生四色,亦可以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情色彩,这种统一的共鸣和感悟,不也正是“天人合一”之道吗?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