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火翰墨”系列艺术家专访:王平国】植根传统 血脉相承
2014-11-12 17:11:49 程雨英
《王安石取材论》镶器(书、印装饰)
东乡县上池村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故里,古谣中有言,“临川才子金溪书”,旧属临川的上池村与金溪合市镇、双塘镇接壤,山川钟秀、人杰地灵,保留了众多的人文古迹与历史传统,在这里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滋养了一代代的后世之人。上池王氏,自古以来,人才辈出。王平国,同样植根于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壤,身体里流淌着世代祖辈传续下来的血液,这是天赋的基因,是才情的养分,正是这根源深处的“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促使他走向了他书法艺术的漫漫生涯。
中国人骨子里沉淀下来的特有的人文情怀源远流长,历史正如孕育和福泽生命的温厚土地,根系的深沉总是赋予中国人同样内蕴丰富的精神特质。对王平国而言,这种来自于文化传统的影响格外明显,像篆刻在他生命中的印迹一般,自幼王平国就浸润在家乡浓郁的书画文化与民俗风情当中,千年古村一脉相承,先人的古籍旧物和一代代保存修葺的历史建筑垒起的是这个村落精神文化的基石。而王平国在这座古老的村庄,由最开始懵懂地身受一辈辈人尊崇传统的启迪与影响,渐渐走向自我志趣的追求,三十余年在书法艺术上的笔耕不辍,在漫长时间的沉淀中,最终激励与感染他的或许始终是一种追根思源的情怀。
《王安石文伤仲永》镶器(楷书、多色块构成)
如果说世代生成的文化沃土赋予了王平国热衷于书法艺术的内在天性因素和外在的环境,那么他的执着则是对书法艺术最必要的坚持和爱的馈赠。三十年如一日,他说书法更需要的是静心沉淀。他在创作中追求一种终极的自然体验,当笔墨与心手合一的时候,一个人思想、情绪得以最大限度地释放。而书法,绝不是孤立的艺术形式。对于旁类艺术诸如篆刻、音乐、文学等的涉及,王平国认为这将在更广泛的领域中融合成一个人内在的综合涵养,各种知识、修养的构成会在碰撞、冲击与互通中赋予人更深刻的思想与体验,而任何艺术是一个丰富的人本身的延伸与呈现。因而热衷书法的王平国,同时也醉心古典诗词,音乐的律动和文学之美一样吸引着这个具有传统人文情怀的书法艺术家。
《王安石文,知人》赭底釉上魏楷
说到传统,又回到溯源之处。王平国的先辈王安石,改革变法、著书立说,其旷世才情与禀赋使得他成为后人瞻仰的典范。在此次“泥火翰墨——景德镇青年陶瓷书法展”中,作为一种纪念祖先和怀古的方式,他希望以中国的国粹即书法来完成自己对先辈的敬仰仪式。他所有的参展作品都以王安石的诗词作为书写内容,以不同的书体、装饰形式和器型展现陶瓷书法的综合魅力。博古法而取之,一个真正的书家是不局限于书体本身的,而是依据表达的需要自由选择形式,对王平国而言亦是如此,此次展览也将展现他在表现陶瓷书法综合艺术上的游刃有余。当然,他也坦陈,正是厚重的文化润泽和生活阅历的积累而使自己更倾向于沉稳的表达样式,篆书、隶书、行楷中凸显的庄重、端秀之美更加契合他的内在精神。
王平国作品
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正是在人的传承中得以弘扬,既有思想观念的传续,也有由内而外的价值践行。采访之后,王平国老师说了一句深深触动我的话,“家乡上池村与先辈王安石是我一生的情结”,我才理解,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一种血脉延续的力量有多深沉,以至于这成了一个人的某种精神信仰和完成人生理想的内在支点。因而王平国不仅选择了书法艺术作为自己一生的志趣,也同样以自己的先辈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诸如研究传统民俗文化,热心慈善事业和支持家乡书法事业及经济发展等,都是他对自身不仅作为文人书法家,也是一个社会人的诠释。
植根传统,血脉相承,历史是一条永恒不息的河流,人人都在这条河流里沐浴文化的洗礼。而王平国,更像是这河流本身,已经把这份渊源的厚重经由时间的沉淀内化成他自己。可以说书法艺术,是他呈示自己的一种媒介,也是他表达这种深深的追根思源情怀的方式…
王平国
艺术家简介:
号重园主人,一九六六年出生于王安石故里东乡上池村,现为景德镇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景德镇陶瓷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景德镇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八一年即习书法,八六年在东乡王桥中学举办第一次个人书法展,九四年在福建石狮举办个人书法展,二零零一年在广州市白云区举办个人书法展。二零零六年至今在景德镇专业从事陶瓷书法研究与创作,作品及个人艺术成就分别被《石狮文艺》、《瓷都晚报》、《大江周刊》、《书法导报》、《江西晨报》、《景德镇广播电视台》、《中国陶瓷》《江西画报》、《瓷都美术家》、《人民日报》、《景德镇广播电视周刊》、《赣商》等多家刊物及媒体作专题介绍。作品被众多的收藏家及博物馆收藏。
(责任编辑:心蓝)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