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毛卫东:如何构建人人买得起的摄影市场

2014-11-12 17:26:37 未知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艺术市场走入低迷。作为整个艺术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本刚刚开始起步的艺术摄影市场,也随之陡然跌进低谷,从此一蹶不振。令人堪忧的现状是,优秀的画廊数量有限,进入画廊销售系统的艺术家有限,而作为销售对象的收藏家更加有限。几年来,一波又一波貌似的春天到来,但未来仍遥不可及。经过这几年的市场疲顿,很多人开始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出路又究竟何在。

  首先,应当认清目前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体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2008年前,中国艺术市场的繁荣是一个典型的跨国生产/消费模式的体系。中国尚没有形成(至今仍未完全形成)自己的艺术作品价值体系,一切都是由西方的机构和收藏家来决定,中国成为全球艺术品生产的一个链条,更有甚之,只是一个加工链条。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本土画廊和机构,其价值体系仍然是在西方体系的主导之下,是一个舶来的体系而已,与本土的社会经济环境毫无干系。在这个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价格和货币体系。而这个体系又恰恰是以西方的体系为依托的,就像鲍昆老师在2009年《画廊》杂志的采访中所说:“建立在西方货币体系下的中国艺术市场,一旦西方人不买中国的艺术作品,泡沫破灭是必然的。”

  其次,艺术品作为一种商品,必定要遵循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基本经济规律。这一点恰恰是被中国当下的艺术市场所无视的。因为之前的西方资本的介入,貌似在中国形成了艺术作品产供销一体的完整体系,但随着西方资本的撤出,我们忽然发现,高端的艺术市场其实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整个经济链条被割断了,所以才出现市场的低迷和疲顿。

  第三,艺术品作为一种带有特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它遵循的经济规律又如何呢?对于商品市场而言,一旦进入流通体系,所追求的只有市场最大化,即便最高端的奢侈品,也无不希望占有更大的市场。艺术品作为商品,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就本土的艺术品市场而言,传统美术,甚至当代艺术,其理论基础乃至普通百姓的认知度,远远高于摄影。在众多艺术媒介当中,摄影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由于西方资本介入和“低门槛、高回报”的假象,驱使很多人投入这一行业,而现有的以西方价值体系和价格体系来构建的市场机制当中,根本无法消化如此大量的摄影艺术作品甚至“准”作品。艺术摄影的产品,向上无法和传统艺术形式乃至当代艺术相媲美,向下又无法和艺术衍生品、版画相匹敌;作为收藏品,其价值无法得到充分认可,作为资本投资,又远没有任何前景可言。作为摄影作品的目标对象,目前都集中在腰缠万贯的“收藏家”群体,于是乎画廊、创作者乃至艺术顾问和经纪人们都瞄准了这个小众的市场,成为竞相奔向这个金字塔尖的角逐者。

  简单来说,就商品从生产到最终完成消费的过程言之,涉及到了三个主体:即生产者、经营者(营销者)、消费者。摄影艺术市场中的生产者(即艺术家)遵循的,是摄影艺术自身的规律。另外两个主体中,意义最为巨大的,是消费者,因为艺术作品创作完成之后,没有最终消费者的认可与购买,其价值就无从实现(这里指的当然是在商品流通的意义上,而非在艺术史上)。

  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消费群体,尤其是摄影作品的消费群体,大体可以分成三类:其一,是“收藏家”群体,由于其拥有的资本量,故而成为经营机构和艺术品生产者趋之若鹜的对象。其中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事资产保值和资本运作,一类是单纯为艺术作品本身而收藏。从市场的角度而言,第一类是艺术品二级市场的重要推手,但他们发挥作用的基础,在于一级市场的健全和发展以及社会的广泛认知。这一群体投入资本的方向,往往是在艺术摄影这一领域内获得了高度认可的,或者具极大潜力的创作者,他们甚至主导着诸多创作者的创作方向。第二类在目前的“收藏家”格局中仅仅是少数,因此也是艺术作品的终极消费者。

  消费群体的第二大类,是新兴的艺术品消费阶层,其中不乏占据高级职位的白领阶层,大多是把购买艺术品作为个人品味和身份的象征。这一群体在整个艺术品市场上仍属少数,目前还无法形成一股强大的消费力量,甚至影响消费的方向。

  第三大群体,就是艺术家群体。摄影创作者们相互购买对方的作品,成为目前国内艺术摄影市场的一种普遍现象,但从本质上讲,基本属于艺术家之间惺惺相惜的以物易物模式,不构成市场的重大份额。

  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如何让艺术摄影市场真正繁荣起来,摆脱上述困境,打破“精英”消费的格局,真正建立起一个本土化的市场,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

  究其根本,摄影艺术作品的市场价格必须摆脱西方价格和货币体系,重新回到合理的价格水平上,这就要求从整体上建立起合理的价格体系。在中国,目前美术馆和艺术机构无法发挥在西方那样的确立艺术品价值和认知度的作用,“精英”阶层的价值判断又无法和普通公众的价值判断相联系。因此,在这一背景之下,市场最大化将是当下相对而言较为合理的目标。市场最大化的先决条件,就是把摄影艺术作品的消费对象扩大到广大的公众消费群体。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创作者和大众消费者相脱节的恶性循环。当然,公众把购买摄影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消费习惯,这还需要一定的培养,从而才能更广泛地推动摄影艺术在公众中的认知和普及,促进摄影艺术创作的良性发展。从西方摄影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历史上同样经历过这样一个时期,作品价格是普通公众可以接受的,在公众中获得了极大的认知度,反过来同样可以促进“精英”阶层资本组合的优质化。同时,这样一个面对普通消费者的摄影艺术市场,需要一个严格高效的自律机制,因为无论多么良好的体制,没有好的机制,仍然是一个空中楼阁,无法真正发挥其良好的初衷。

  第十届连州国际摄影节上适时发起这一活动,并不是提出这一困境的最终解决方案,而是提出问题,也在诸多的可能性中尝试一种可能,迈出市场真正本土化、大众化、健康化、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步。

(责任编辑:佟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