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海外办展被忽视的问题

2014-11-13 11:28:01 潇然

【头条】中国艺术海外办展的第二次热潮和冷思考

纽约时间11月3日,中国艺术家团队“政纯办”带着蓝色的拖布与水桶,成功带领志愿者们清洗了时代广场,同时,他们带有回顾性质的展览正在皇后区美术馆展出;纽约另一处公共空间——中央公园费得曼广场,矗立着四座巨型“盲人雕塑”,作者是中国艺术家隋建国。几步之遥的古根海姆美术馆,正陈列着刚开幕不久的“汪建伟:时间寺”。
千里之外另一个大陆上的法国,也不乏中国艺术家的身影。日常诗学——何多苓、林晓明、曾妮艺术展亮相卢浮宫卡鲁斯展厅;南法尼斯,“远望地平线——中国当代艺术青年之新音展”正当其时。
出国办展,对于三十年前的中国艺术家来说,可望而不可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们如果想看一场毕加索的个展,还得千里迢迢坐绿皮火车到北京的中国美术馆才行,带着自己作品走出国门,更是难以企及的事情。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有能力到国外展示作品,其中甚至不乏国际一线博物馆、美术馆的个展。究竟有哪些路径去国外办展?艺术家、画廊、基金会、藏家、策展人和政府机构各自的角色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艺术家,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真正展现中国当代艺术的风貌?看惯了政治波普的西方观众,能否接受中国本土产生的当代艺术?
海外办展热潮再起,中国当代艺术,还需冷思考。 
 
 
曾梵志作品《协和医院》
被忽视的问题
 
事实上,去海外做展览,远非看上去那么容易和光鲜亮丽。即便是官方背景的高规格展览,依然会遇到未曾料想的状况。
首先是较高的运作和保险、人工成本。管郁达告诉记者,作品运输到巴黎以后,情况就跟国内完全不同,费了很多周折:“一切都得靠钱说话,费用远远超过预算,只能我们策展人和艺术家自己动手当搬运工,而且,法国人做事情也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严谨,很多细节要亲力亲为,是非常辛苦的事情。”
布展过程中,管郁达想要改变展线的位置,即便已经给消防通道做了预留,依然不能有所变动:“法国方面表示,要经过消防、警察等机构的审批,和一开始图纸不同,就不能动展线。”
一些金钱气息浓厚的展览,则模糊了学术和商业的界限,两者的妥协与博弈,让严肃的批评家、策展人和艺术家重新思考海外展览的价值和意义。
在陈梦雯看来,近30年来中国艺术走出去的,主要有两大类作品,一类是以为“越是传统的,便越是世界的”,把从形式到内容都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送出去,结果只是“自娱自乐”。
还有一类,是套用了一些西方模板的“中国当代艺术”,因创作手法和艺术形式让西方观众感到“似曾相识”,而作品本身传递的价值观又有意识地迎合西方,这一类作品的确在西方获得了一些关注和市场,但其以偏概全的特点,远远不能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其实西方一直在期待更有生命力,更有原创性,更具高雅格调的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舞台。”
对青年艺术家石至莹来说,2013年纽约个展的最大收获,就是看到了艺术家与艺术家的差距:好的展览给我的感触很大,不止一线画廊,那时候还看了DIA museum, 军械库美术馆的Paul mecharthy 个展,古根海姆的James Turrell 等等展览。感触之一是看作品通过画册并不全面,必须看到实际作品;另外,好的作品从感受,思想,概念到制作都是讲究的,粗糙不应该是一个借口。现在和过去不一样,出国办展览不难,作品还是关键。画画这件事急不了,慢慢来,结果如何顺其自然。”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