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国当代艺术“再出发”

2014-11-13 11:31:04 潇然

【头条】中国艺术海外办展的第二次热潮和冷思考

纽约时间11月3日,中国艺术家团队“政纯办”带着蓝色的拖布与水桶,成功带领志愿者们清洗了时代广场,同时,他们带有回顾性质的展览正在皇后区美术馆展出;纽约另一处公共空间——中央公园费得曼广场,矗立着四座巨型“盲人雕塑”,作者是中国艺术家隋建国。几步之遥的古根海姆美术馆,正陈列着刚开幕不久的“汪建伟:时间寺”。
千里之外另一个大陆上的法国,也不乏中国艺术家的身影。日常诗学——何多苓、林晓明、曾妮艺术展亮相卢浮宫卡鲁斯展厅;南法尼斯,“远望地平线——中国当代艺术青年之新音展”正当其时。
出国办展,对于三十年前的中国艺术家来说,可望而不可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们如果想看一场毕加索的个展,还得千里迢迢坐绿皮火车到北京的中国美术馆才行,带着自己作品走出国门,更是难以企及的事情。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有能力到国外展示作品,其中甚至不乏国际一线博物馆、美术馆的个展。究竟有哪些路径去国外办展?艺术家、画廊、基金会、藏家、策展人和政府机构各自的角色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艺术家,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真正展现中国当代艺术的风貌?看惯了政治波普的西方观众,能否接受中国本土产生的当代艺术?
海外办展热潮再起,中国当代艺术,还需冷思考。
 
 
石至莹作品《沙庭》
 
中国当代艺术“再出发”
 
2010年,巴黎市立当代美术馆馆长艾尔高特就想策划一位重要中国艺术家的展览,他最终选择了曾梵志:“我不想将曾梵志当成中国艺术家来看待,而是让观众看到曾梵志首先是位艺术家。西方观众大都认为中国艺术家创作的是另一种艺术,它们很难理解。但我想展示的是中国艺术家也可以像其他西方艺术家那样,作品是可以被读懂的。”
K11艺术基金会创始人及主席郑志刚亦表示:“在新一代的当代艺术家中,中国的艺术家拥有无法比拟的信息资源优势,并且常常受到世界性事件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不再像以往前辈们那样,单单注目于中国、中国的历史本身,而是把一个本土的故事放到全球的视野下,为中国赋予它新的声音以及新中国的身份。”
管郁达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才刚刚开始,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将中国传统做一个创造性的转换,需要重新出发:“一方面,中国这些年经济发展得很快,法国到处都是中国商人,把巴黎整条街买下来,中国艺术家频频亮相国际舞台,那是不是能完全代表中国的文化和艺术?西方认同的中国艺术,是不是真正带有中国符号的作品?这些都需要深度探讨。其实双方对各自的想象和认知是有错位的,都把对方当做他者,当做乌托邦。”
管郁达强调,好的艺术家是不分国界的,中国当代艺术如果能体现人类的共同关怀和普世价值,那就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做展览,同样的,也会有国外艺术家到中国做展览。如果这种事情成为常态,那么中国当代艺术就可以真正达到世界水准,不再是我们单方面的走向世界。
美术批评家王春辰则认为,一切都要回归艺术本身。准备布罗德美术馆展览期间,他好几次都见到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太太,她是美术馆的赞助人之一:“她穿戴整齐,化了妆,参加开幕晚会,容光焕发、精神极好,那不是暮年之中的苍老形象,你能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情。她不会计算回报如何,对艺术的支持源于内心深处的文化态度。”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