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峥:漆艺术世界的另一种声音
2014-11-14 14:01:27 林公翔
壹
俞峥的名字我早就有所耳闻,俞峥的作品我也零零星星地在各种展览中见过,但总体印象不是很深。印象很深的倒是第一次和俞峥一起吃饭,在如诗如画的闽江边上的宜水居,几位来自厦门鼓浪屿的朋友兴致盎然,喝起了纯正的茅台酒。不记得那天晚上喝了多少瓶,反正和俞峥一起来的一位漆画家喝得酩酊大醉。俞峥后来说,她也记不得那天晚上是如何第一次驾驶别人的汽车将那位朋友送回去的。这次酒酣耳热的难忘的聚会转眼间已过去好多年。
尽管与俞峥接触的机会不多,但时不时总会收到俞峥发来的短信,告知她的某个展览在哪里举行,某一个电视节目有关于她的专题报道。俞峥以这种持续的、含而不露的形式告知朋友她的某个阶段的艺术的存在——这是渗透到她的生命深处的不可磨灭的艺术的印记,她渴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
再后来我听一些朋友说俞峥有一个很大的工作室,怂恿我有时间去坐坐。于是便有了一探“国漆坊”的机缘。莫拉克台风来临的那天上午,大雨如注,朋友开车接我来到了俞峥位于洪山桥边的工作室。
大概是因为天气的原因,工作室的灯光有些暗,但这反而造成了一种反差,俞峥的那些作品就像一簇簇闪亮的烛光,一下子辉映了整个巨大的空间。
俞峥的工作室足有500平方米,这绝对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室。据说,这也是全国漆艺家中最大的个人工作室。工作室门口是一滩石子,红锈的大铁门左边不经意摆放着几个破旧却有些年头的鱼缸,里面随意生长的睡莲下是游来游去的红色的金鱼。大铁门的右边摆放着一条废弃的古旧木船,里面漫不经心地种植着绿色的爬藤植物。
俞峥就生活、工作在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偌大空间里。
空气中弥漫着樟脑油和大漆的味道,对一般人而言,这种味道似乎有些难以接受,然而对俞峥来说,这种味道她已经习以为常——这是一种嵌入到她生命深处的味道。在这样浓得化不开的味道中,她生活着,她艺术着,俨然一位永远在艺术的路上跋涉、努力、追求、创造的“艺术公主”。
俞峥泡茶的动作专业得让我惊讶。古老的明清茶几,宋代的陶具、纯正的正山小种, 窗外飒飒作响的竹子被风吹过的声音,加上俞峥泡茶的一招一式,让时光仿佛溯回到古老的昔日。
贰
很难想象俞峥对漆的痴迷,这种痴迷支撑着俞峥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这种痴迷打开了俞峥一个又一个艺术的梦想,这种痴迷让俞峥的艺术创作冲动一发而不可收拾。
也很难想象俞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她的工作室里四处悬挂和摆放着的她的作品说明了她的惊人的“产量”。也许作品的数目并不能代表什么,但它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俞峥的努力。她的一位知根知底的朋友曾经这样写道:“很多时候,都会听到别人说生活是一部小说或是一篇诗歌。对她,一位很会生活的女艺术家来说更是如此。在路上,‘切诺基’是她生活的全部;闲暇时,古老的明清茶几伴随宋朝陶艺茶具是她生活的全部;而更多的时候,漆画艺术的资料、盛着各种色漆的碗碟以及成排的漆画的工作台,是她生活的全部。小说和诗歌在你没有往下读的时候是不会知道有什么内容的,就像她,对艺术是热爱的,更是倾情于艺术的。她会在深夜或是你觉得不可能的时间起床,把自己的新想法或创意用草稿的形式定格下来,也会对漆画中某种技法的创新做全面描述和记录,更会凭直觉让漆与各种全新的媒材交融,静静聆听自己与漆默默的交流、朴实的对话。”我觉得这样的刻划是真切的。
在俞峥看来,中国漆具有无限的迷人的魅力,漆的审美既可雍容华贵,也可高雅朴实;既可神秘含蓄,又可金碧辉煌;既可研磨出丰富且具有天趣的肌理,又可抛养成玉石般的冰肌雪肤,漆画具有优雅静穆的气质,具有东方特有的情趣和神韵。很多时候,俞峥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自己的工作室中度过,每一天几乎都达到十多个小时。她在漆艺术的世界里仿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使命,她要不遗余力地将中国的漆艺术传承下去。
在她的工作室里,有她的许多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她的母校闽江学院,她会手把手、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对漆的理解、自己创新的技艺传授给他们,她对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现在都才20岁,只要努力坚持,10年、20年后你们一定就是大师!”
俞峥的工作室叫“国漆坊”,“国漆坊”三个字由漆艺大师乔十光题写,“国漆坊”的命名既说明了俞峥对中国漆的顶礼膜拜,也说明了俞峥对自己的自信。
俞峥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是福建漆艺术的重镇,这所成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术学校正是今日闽江学院艺术系的前身,曾经名师云集,中国著名漆艺家李芝卿、著名国画家陈子奋、著名书法家潘主兰等都在该校任教过。
俞峥1988年从学校毕业后,分配到福州缝纫机台板厂做美工,1992年下海,曾在一家台资企业短暂工作过,1994年加盟一家广告公司,后又做过各种大型雕塑。凭着自己的实力,她曾日进斗金,但她最终还是被散发着迷人魅力的漆艺术“俘虏”。
叁
作为一个变革与转型时代的参与者,在多变与多元的环境中,在撕裂与组合的碰撞中,作为艺术家的俞峥,她敏锐地感受到时代和社会带给她的鲜明印记,她的作品厚重而又简约,多元而又多样,从某种程度上发出了漆艺术世界的另一种声音。
在我看来,俞峥的作品在两个方面呈现出清晰的探索痕迹:一是对漆肌理的当代意识的探索,二是对漆色彩的精神形式的探索。
传统意义上的漆画往往被视作将漆器绘画平面化而已,漆画就是漆器绘画,就是平、光、亮;但是俞峥的作品中,大量表现的却是那种具有浮雕感的与传统漆画完全不同的当代意识。乔十光先生认为俞峥的作品“充分发挥漆的材料语言,表现手法大胆而细腻,善于将浮雕的立体元素融于漆画。立体与平面的巧妙结合,使作品更加厚重、富有力度,因而更具视觉冲击力”。
传统的漆画大都以黑、红、金、银为主,黑、红、金、银作为中国漆画常用的色彩,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但黑、金、银的大量使用很容易造成观者的视觉疲劳,也很容易让观者认定漆画的单调性。其实随着漆画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传统的漆画色彩已很难满足当代漆画家所要表现的艺术创作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俞峥对漆画色彩的精神形式的探索是有一定价值的。在俞峥的作品中,有大量绿底为主的作品,有石绿,有青绿,有深绿,有浅绿等,表现出极度的大胆和独特的美感。
在俞峥作品中,充分突显了个体经验的自我表达的当代性,这是一种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的当代性,这种当代性表现了艺术家勇于独立思考的精神品格。
鼓浪屿是一个很容易让人灵感迸发也很适合静默思考的地方,俞峥在2007年参加中国美协第三届漆画高研班时创作的作品《漆语》便是这种独立思考的艺术结晶。
《漆语》简单而又自然,但它又不是按部就班地按照传统漆画的程序进行制作,这幅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在平静中隐含着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发散着灿烂而柔和的光芒。它几乎涵盖了漆的所有特性和色彩,把漆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件作品以其漆的多种技法的组合的多样性和对漆语言的现代思考捧走在广州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漆画展“中国美术提名奖”,这是中国漆画界的最高奖;同时,这件作品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艺术博物院收藏。
入选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并获福建省第五届青年美展一等奖的《红界》也是俞峥有份量的一件作品,这件作品在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上表现得极为丰富,它没有概念化、程序化的东西,古老的岩画图案、变体的英文字母、平推与浮雕、块面与线条,都组合得恰到好处,拓展了漆画想像性的空间。
入选厦门2007’中国漆画展的《织锦如梦》同样是俞峥创作的精品,在这幅作品中,俞峥充分发挥自由的想像,云纹的线条、象形文字的图案,门窗的木雕都融为一体,堪称一幅有意思的写意画。
和俞峥在幽静而又精致的“宣和苑”吃饭,那里就悬挂着她的漆画作品,柔和的射灯打在画上,安静的会所因为美食和俞峥精美的漆画而变得令人目醉神迷,时光好像就此打住。
(责任编辑:谢炜)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