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第十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主题阐述

2014-11-20 16:24:52 段煜婷

再造奇遇——中国当代摄影十年实践

  再造奇遇——中国当代摄影十年实践

  今天,数码和互联网技术带给人类翻天覆地的变化,经由这些技术革命,摄影早已被进入到后媒介时代,作为高度依赖技术发展的摄影,因其后媒介的特征而成为当下所有叙述媒介中的重要成员。当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还在踩着现代主义的足迹追求当代摄影的独特和新颖时,我们已经无法回避新时代所带来的冲击。  也许我们应当豁达一些,把艺术只看作方式而非目地,才可以变得更加轻松,事实上艺术也只是通往精神天堂的通路而已,现在,我们需要在一个时间的维度上检视一下通路上的砖石。

  以十年为单位(2005年至2014年),它唯一的合法性就是十年前我们在连州这个小城创立了一个摄影节,而这个摄影节十年所走过的专业历程也正是我们在这里探索中国当代摄影的实践历程。现在,我们以“再造奇遇”(摄影如同奇遇——罗兰·巴特)为题,把这十年的中国当代摄影集结成一本书和一个展览,这里无意于采用历史主义的方式、用艺术史的范式来展开叙述,这个时代有着各种各样的科学却从未局限于任何单一范式,为了方便叙述,我只是按艺术家们作品的主要特点分了八个部分,这决非某种范式或流派的总结归类,且不同部分的作品在内容或形式上有着或多或少的交叉,旨在方便展开阅读。

  现代化的景观

  这十年也是中国人的生活发生质变的时期,经济的发展让中国社会内部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变,巨变带来的不仅是许多新的社会内在的问题,更显现为外在许多超越我们日常想像的“壮观”图景。“现代化的景观”这一部分的艺术家着重于表现在新十年现代化影响下的中国城乡巨变,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深层把握、在视觉呈现方面更为冷静的观察以及新技术手段的尝试都让其表述呈现出一些前所未有的维度。

  历史的某处

  纪录作为摄影天然的属性,一直担当着重要的责任,就实践人群来讲,它在所有摄影实践中占居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历史的某处”这一部分的艺术家,坚持在摄影本身的属性上下功夫,用相机作手术刀,切割中国现实中的人与事、情与景,同时他们用更为理性、审慎的镜头,质疑照片的真实性,用批判的态度和更为多元的艺术表现方式切入中国现实。

  摆布与导演

  摄影发明早期,作为一种机械的手段,人们质疑它无法与其它艺术更强大的能动性和主观意识相比,而这些元素对衡量艺术来讲成为一种标准。摄影家借鉴摆布与导演式的摄影方式在朱丽叶·玛格丽特·卡梅伦夫人的时代已践行了,贝亚尔·伊波利特的“溺亡者”更是摆布式摄影的代表,阿尔弗雷德·斯特格利兹更是终其一生不厌其烦地拍摄其画家夫人,加拿大艺术家杰夫·沃的导演式当代摄影实践成为最能抓住摄影核心力量,言说深刻命题的导演式摄影杰作……本部分涉及的中国艺术家们选择摆布和导演的方式,不仅是对摄影更主观意识领域的探索,也是在中国这个严峻纷繁的现实中选择的一种摄影解决之道。

  传统的回溯

  “传统的回溯”中的传统既有对东方文化的缅怀,也有对西方传统摄影的指涉,特别是对于一个东方的摄影艺术家来讲,当他无法释怀自己血液中流淌的某些固有的情怀,又选择了摄影这个洋玩意儿来应对时,他的困难是较那些天然占有摄影这个工具的西方人大得多的。很少有把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解决得好的,要么流于肤浅、表面的东方符号,要么还是西方的眼睛西方的范式。幸好,参与这个部分的艺术家们有着对摄影和传统良好的修养,能让我们看到摄影在东方焕发出的崭新魅力。

  私密的观看

  极具私密和个体色彩的个人主观性观看,既包含摄影家对自我的坦率审视; 也包含对朋友甚至陌生人私密生活的兴趣与窥视。前者绝决的摄影方式如南·格尔丁,即使这种艺术因其自我规避、自我为中心而经常糟到批评,它与超个人主义联系在一起(超个人主义是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本身的产物,与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化和后媒体的集体特性相反)。而私密艺术的概念显得有些矛盾,因为要获得作为艺术的合法性,就要由私人空间向公共空间过渡,它与通常的家庭照片不同之处在于,家庭照片根本不追求艺术上的合法性。中国年轻一代的摄影家中有一批人热爱这种更为主观放任的摄影方式,他们在倍受压抑的现实环境下选择这样的摄影,游戏或疗伤。

  身体与身份

  现代主义时期,艺术家不但对自己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身份始无前例地彰显出来,艺术家对自己存在于世界的意义也愈来愈敏感,如果说艺术某种程度上是艺术家对世界的个体经验的表达,那么艺术家对个体的独特生命的经历往往会转化作极为精彩的叙述。另一方面,紧张的生存空间中,外界政治、经济等方面对身体的挤压和限制,也让艺术家有摆脱窒息的冲动,这时,异于常人敏感的艺术家们多会用某种艺术的方式排遣。  语言的实验

  如果说传统艺术和现代主义时期的艺术具有某种诗意,那么摄影却是一个冷冰冰的家伙,它看上去不那么有诗意。正是这种冷冰冰的气质,使得摄影具有批判现代主义的气质。今天,摄影因其广泛的表达方式与主题已成为公认的极具价值的艺术媒介(霍普·金斯利《艺术的诱惑》),无数摄影艺术家在其根本的语言探索层面作出自己的实践,我们在这里展现的是中国摄影艺术家中为数不多的语言实验的案例。

  摄影作为后媒介

  摄影的出现,是工业文明带动人类文化进步的具体表现,它使人类在表达信息和交流观点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它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操控一台相机,进入一个新的媒介时代,因它无时无刻不在与其它媒介共同发出声音,使得它天生具有一种后媒介的特点。互联网时代的强大影响力,摄影的低技术门槛,更是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摄影成为一种最有力量的后媒介,艺术家们运用杂志、报刊、广告、收集旧照片、翻拍名作、发动网络自拍等形式,发起新一轮真正具有后现代主义集体创作、消解作者的行动。未来,它将是打破艺术的神话,让高高在上的艺术消亡的重要力量。罗兰·巴特看到而又回避说出的未来,被现代艺术评论家伊夫·阿兰·博瓦毫不留情指出:现代的作者是否因精疲力尽、因山穷水尽而最终泯灭?或是由于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工业化而被宣判死亡?米歇尔·福柯则认为:现代的创作者将变为一个简单的职能,汇编和整理的职能。

  而使绘画最终消亡的将是照相机与它机械化的功能,四年前来连州参展的西班牙摄影大师乔·安·方库贝尔塔、这个把摄影作为后媒介的代表人物也早就说过:艺术家将不再是生产者,未来的摄影艺术家将会是思考、研究型的,他们的工作就是对现成图片的研究、整理、汇编。

(责任编辑:佟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