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对老百姓有什么影响
2014-11-25 14:19:09 谢海
作为美术报艺术节“超级大礼包”的“徐悲鸿精品特展”运抵杭州的当日,一些“徐粉”就堵在浙江美术馆门口,希望最早时间一睹“芳容”。《奔马》、《风雨鸡鸣》、《李印泉像》等影响几代艺术家成长的经典名作在艺术节期间受到热捧,专程来杭州观摩的专家、学者和艺术爱好者络绎不绝——这是2013年年底美术界的集体记忆,它来自于传统纸质媒体向全媒体华丽转身的一个瞬间。
美术报艺术节已有7年的历史。从摸石头过河,到跌跌撞撞,再到初具规模,直至成为美术界的“春晚”,成为如今每年众所期待的艺术嘉年华,仅仅用了7年时间——7年——毕竟弹指一挥间。
艺术节由业内有权威性、有代表性的策展人策划独立展览单元,所有展览通过公开的论证,由美术报艺术节工作团队协助运营,在艺术节期间举办。所以,每年的艺术节都会有20个左右的展览同时展出,体量惊人。不是每一个展览都适合所有人,但是所有人一定会在艺术节期间,找到你所心仪的内容。
美术报所举办的艺术节是一个非约束性的“巨无霸”式展会+美术年度人物、美术新青年评选+论坛+讲座+创意产品发布等等于一体的公益活动。这一点,一如“春晚”,大而全,热热闹闹。
和“春晚”不同的是,艺术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机构的负责人、艺术家、收藏家、拍卖公司和画廊界、艺术基金代表、私募GP会不约而同前来捧场,见谁不见谁,见到了谁和不见到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场”,重要的是在场感受到艺术节中操持展览的策展人和参展艺术家的温度。而更多的是那些在艺术界摸爬多年的“老革命”和初出茅庐的后生们,也许他们更知道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一个见面、一次展览或者一次出版的意义。
事实上,7年前艺术圈已经有众多的专业展会,虽然几乎所有的主办者都怀抱推广艺术至普罗大众的美好愿望,但是,最终并没能很好地调动公众的情绪。美术报作为国内最为权威的美术类专业报纸,知难而上,每年年底,按国际惯例,邀约策展人策划展览,在中国的某一个城市被推出。
每年的艺术节都有阳春白雪、一骑绝尘的纯学术展览,也有尽情挥洒、低声吟唱 “苦逼蓝调”展览,因为展览实在是太多了,所以,需要慢慢地看,慢慢地倾听,在倾听中,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就像墨汁在宣纸上淡淡地洇开,影映出艺术最初的模样。
我们一直把艺术节的观众当成自己的读者。从阅读到观看,这是社会发展一个普遍特征,也是艺术类媒体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所选择的必由之路。再高级的美术印刷品也不敌原作丰富的细节和现场的观感,再文采飞扬的文字终究赢不了故事、性情和活生生在你身边的人来得精彩。
所以,每年一度的艺术节更像是一场嘉年华而不是艺博会,展览只是它的背景。艺术节目的是为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与理论家、经纪人提供一次谈论本行工作、建立人脉、了解最新趋势的机会。而最重要的也许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可以尽可能多地去欣赏作品。毕竟,他们参加这样的集会目的之一是为自己的创作寻找可能性,为自己的研究和文献储备落实注脚,或是与他们有兴趣愿意与之合作的艺术家签订协议。
看似专业圈的事,看似“高大上”的美术报艺术节离老百姓并不远,而在未来,会带给越来越多的人方便和实惠。
美术报艺术节自从举办以来,不管是在西安、东莞、兰州、杭州还是即将举办的城市南通,就一直将文化惠民、艺术改变生活作为重要的目标。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刘西洁说,艺术节在西安举办后,西安的艺术市场进行有效的补涨行情,这里面艺术节的积极推动作用不可小觑。而广东东莞美术家协会主席黄泽森认为,东莞人的房子大,原本没有买画的习惯,如今,很多市民尝试着根据自己的装修风格购买艺术品,艺术节将艺术知识和常识做了地毯式的普及,是最高形式的文化惠民。
近年来,一些厂家、文化产权交易所通过艺术节在供应链联通、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等一系列热点问题上进行了沟通和协作,让艺术转换为生产力变得更加快捷和规范。对于美术报艺术节来说,这是很小的一项成果,但是对于艺术家、产权持有者、生产厂家来说,这是很大的便利。
在刚刚结束的南通、上海、杭州、宜兴4地预展中,杭州的预展更是“奇葩”,艺术节艺术委员会竟然全票通过了把预展放在影城展出,而观众则利用短短的候影时间,欣赏到国内一线艺术家的作品,是他们想不到的。最为关键的还不是这些,关键是杭州一些正在建设的影城和一些知名的公共空间正在以速度复制着艺术节和影城间不经意的创意,尽管我们鄙视这样的抄袭行为。
(责任编辑:李文婧)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