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启功先生与“文房四宝”青工

2014-11-25 14:39:55 侯刚

  启功先生一向关心、爱护和提携年轻人,不只是对在校的学生,对社会上的职业青年同样倍加关怀,和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增强道德修养,鼓励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更大作用。据我所知,有三位从事文房四宝制造的青年工人,在先生殷切的关怀和帮助下自立自强,在各自的事业上都有不错的建树。

启功先生与造纸青年曾树成

  1986年,四川雅纸厂青年造纸工人曾树成带着他们研制的书画纸来到京城,在全国政协的笔会上请书画家们试用,幸运地结识了启功、黄胄、董寿平等书画名家。启先生试纸时连写了三张“雅纸”,给了极高的评价。从此以后,我经常在先生家见到曾树成来向先生请教问题,或给先生送来他们的新产品。

《雅嘉斋》

启功题写的 《雅嘉斋》

  1987年,曾树成离开雅纸厂后在四川夹江创办了“雅嘉斋”。先生对他立志自己创业表示支持,亲自为他写了牌匾,又写了两副对联让他带回去,说让他“代销”,为他新开张的“雅嘉斋”增添光彩。但当曾树成把“代销款”给启先生送去时,先生却执意不收,只是让他继续研制书画纸,做些好纸“回报”他。

《夹江纸赞》

启功题《夹江纸赞》

  1987年底,当曾树成带着新研制的夹江纸上门请启先生试用时,先生非常高兴,欣然作《夹江纸赞》一首:“直如矢,道所履,平如砥,心所企,清且白,夹江水,品与书,视此纸。”先生在鼓励他,希望他的人品也要像夹江纸一样“清且白”。

  曾树成在书画纸的研制上曾得到启功先生的悉心指点。先生建议他在纸中加一些防虫蛀的中药,使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中国书画延年益寿。先生告诉他:“敦煌藏经洞中的经书历经多年而不蛀不损就是在纸中掺了一种中药。”曾树成立即表示愿意试制,先生就亲笔将药名写给他。曾树成又考证、钻研了大量的文房古籍和中医药典籍,经过多次实验,终于制成了能防虫避蛀的书画纸。启先生试用后很高兴,又为他题写了“雅笺”,并亲笔为他撰写了产品介绍:“本笺为雅河之水所抄,辅以中草药材进行退火、老化、防虫、避蛀之处理,书画用之,效果甚佳,延年可期,用敢介绍。”

  启先生还建议他把这防虫蛀的中药配方用在装裱上。曾树成用这个配方装裱了北师大档案馆珍藏的多件先生的作品,使这批珍贵的艺术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北师大档案馆还给他发了纪念证书。

  曾树成发现市面上长锋兼毫笔缺乏,想和湖笔师傅合作研制时,启先生建议他在羊毫中掺一些麻等增加弹性的材料。于是曾树成与湖笔师傅经过多次实验,反复调整,终于制成了富有弹性、软硬适中的长锋兼毫笔。启先生试用后很满意,为他题了“得心应手”四个字,又为他的笔命名为“雅笔”。

  启功先生100周年诞辰时,曾树成捐赠了价值数十万元的启功先生书画佳作仿真复制品给北师大启功教育基金,以缅怀启先生多年来对他的教育、关怀、支持和帮助。他说:“我能有今天,全是启老勉励我自信、自强、自立的结果。”

启功为李兆志笔庄成立题写的贺词

  启功先生与一位年轻的制笔工人也有过一段忘年交。这是在当时商业部举办的一次文房四宝展示会上,启功先生结识了山东掖县制笔厂的青年师傅李兆志。他做的笔挺好用,先生就经常用他的笔。李兆志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境困难未能继续上学,就去制笔厂当了学徒。他学习刻苦,肯钻研,自认识启先生后,经常向先生请教文房四宝方面的知识,先生也热情相帮。日子久了,他们俩就成了忘年之交。启先生曾说:“我们倾心吐胆地谈论古代制笔情况,共同研究过居延出土的汉代笔,日本保存的天平笔、筵禧笔等等品种的模型,又参考了日本所传的古笔制造方法的谱式。”启功先生每次与李兆志交谈时,都提出应该在毛笔的某个部位改进加工,特别提出不要注重笔杆的华丽雕饰,而要在笔头上下功夫。先生关于制笔的一段顺口溜,就是这一时期所作:“主锋长,副毫匀。管要轻,不在纹。金枝系井绳,难用徒吓人。”经过他们俩的反复研究、试制、试用,新研制的笔的使用效果一次比一次好。启先生说:“从此我不再为买不到廉价适用的笔发愁了。”启功先生还告诉他,要随时积累资料,写点东西。在先生的鼓励和帮助下,经过几年的努力,李兆志出版了关于中国毛笔制作和发展的专著《中国毛笔》一书,他自己也办起了兆志笔厂,在制笔行业内已小有名气。

  启功先生一次去端砚之乡肇庆参观,认识了荣林砚厂厂长黄东荣。黄东荣工人出身,虽然年轻,但已有多年的制砚实践,他陪同先生参观了从开石料到制砚的全过程。当参观完征求先生意见时,先生对他说:“常用砚和观赏砚不同,不要所有的砚都要雕上龙飞凤舞的花纹,既费工又不实用,常用砚要讲究经济、实用、方便,要考虑到使用者的经济条件,能买得起,使用时清洗和移动方便。”自从结识先生以后,黄东荣每来北京必看望先生,向先生报告他改进制砚方法的情况。1991年先生生日时,黄东荣带来一方按照先生的设想制作的小砚,长15厘米,宽10厘米,没有雕饰,下墨很快,放在书桌上使用方便,先生很高兴地留了下来,并作诗一首:“年七十九得此砚,磨墨适手书适腕。掌上浮云才一片,伴我几时姑且看。”不久,有朋友看见此砚,爱不释手,见此情景,先生慷慨相赠,虽然这方砚陪伴先生还不到一年。黄东荣看见书桌上同样大小的一方常用小砚有了裂纹,欲再给先生换一方新的,先生说:“我用了多年了,不想丢弃,你不是会修吗,给我修一修吧。”黄东荣拿去精心修补后送来,一点裂纹的痕迹也看不出来了,先生试磨墨以后,很满意,又即兴作诗一首:“破砚重粘,依然瓦全,磨墨而书,吾神来也。”在先生的帮助下,黄东荣牢牢树立起为广大用户着想的经营思想,他的砚厂越办越好了。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杨凤连)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