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工厂》里的噩梦与理想
2014-11-26 09:19:14 颜亮
民间戏剧团队“草台班”新项目亮相OCAT深圳馆
生产流水线、女工的噩梦、雾霾、新工人的理想……民间戏剧团队“草台班”搭起临时剧场,演出一部关于工业和工人的戏。这部叫作《世界工厂》的作品由赵川担任导演,通过讨论、调研、纪录和工作坊等方式集体创作而成。除致力于剧场工作外,赵川也曾获得过2001年台湾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
11月21日至22日,《世界工厂》在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OCAT)深圳馆连演两场,成为2014年度“OCAT表演”活动的重头戏。OCAT还邀请“草台班”的发起人赵川担纲策划,以《世界工厂》为基础,介绍和探讨如何将剧场改造成进行当下社会研究和实践的“现场”。
普通人带着生活来演戏
2005年,“草台班”于上海成立,至今已有将近十年的历史。赵川坦言,他设想的剧场不是出于形式主义艺术革新的需要,而是想要完善一种对剧场与人的关系的理解,使社会生活成为剧场的主要关心对象。所以“草台班”一直以来都激励着普通人投身剧场和创作,强调艺术活动与生活的关联。
赵川说:“‘草台班’的成员来自于各行各业,几乎没有人是戏剧科班出身的。但是他们能将不同的生活经验带到我们的剧场里头来。专业演员不是一个放空的身体,他只是通过职业训练变得放空,然后由所谓的编剧或者剧作家注入一个灵魂给他。但是我们的成员是带着他们的生活进来的,所以他们本身就是有灵魂的人。”
非职业演员的演出在观众中引发了奇特的效应。赵川说:“观众觉得,你能演,我也可以演啊。所以《世界工厂》在7月份演出的时候,就有观众跑来要求参加表演———他以前从来没有演过戏。”
成员迥异的生活背景还给“草台班”带来集体创作的方式。从2005年的《三八线游戏》开始,集体创作就成为了“草台班”的底色。作品《世界工厂》也是在集体创作下诞生的。赵川说:“我们通过找资料,去采访,最后通过工作坊的形式把每个人的感触融汇起来,形成一个创作。而我只是最后文字剧本的一个形成者。”
开放的流动的公共空间
因为无法拿到演出许可,“草台班”无法进入商业剧院,也不能进行有规模的宣传。赵川承认这是一种制约,但是草台班将制约变成了一种条件:他们利用各种场地,进行非牟利的排演、讨论和“文化站”活动。
赵川认为,今天大家理解的戏剧,通常是跟剧场联系在一起的。剧场的概念里包含了许多秩序和规矩,而进入剧场的观众又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知识储备。“我觉得,它其实漂浮在生活上面,是一个精致小盒子里发生的事情。”
赵川希望“草台班”能够另辟蹊径,拥有一个开放的剧场,能成为不同人群参与聚会的场所,并不断塑造流动的公共空间。“我们把一个生活现场迅速地打造成一个聚集的空间,在里面演出;演出结束之后又在很短的时间里面恢复它日常性的功能。这个空间是生活形态的延伸,我们也可以更加多地介入到我们自己的生活当中去。”
(责任编辑:胡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