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厦门设计本土力量之林秋达:走在时间维度上的“数学建筑师”

2014-11-27 08:47:46 赛豫龙

  原标题:林秋达:走在时间维度上的“数学建筑师”

厦门曾山雷达站

  如同两架轻盈的纸飞机停靠在音乐广场旁的山顶上,曾山雷达站俯瞰着厦金海峡,徐徐转动的雷达天线给这个小建筑增添了一丝科技的升力。从山脚下的太清宫一侧看雷达站,中国传统重檐歇山屋面与重叠的三角形现代屋顶产生了有趣的对话;从海边仰望,雷达站又如同指向海峡的风向标,现代而简洁,与遍山巨石悄然共生。

高崎国际机场

  T4 航站楼造型设计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T4 航站楼造型设计运用黄金分割比例和数学上的“直纹曲面”,再现了闽南建筑特有的起翘屋顶形式,形成兼具地域性、整体感及时代感的“大鹏展翅”形象。即将投入使用的T4航站楼和已经落成20余年的T3航站楼现代版燕尾脊遥相呼应,体现了数字时代的特点。

杏林湾营运中心七号楼

  营运中心七号楼设计构思来源于自然中的水晶棱柱,简洁的形体切分和强有力的虚实对比使建筑从紧凑的三角形用地中拔地而起。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从城市的不同角度观察,这个严格基于几何切分产生的超高层建筑形态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数学产生的严谨美与多变的城市环境在不经意间融合在一起。

  一个温暖的冬日,记者见到了采访对象林秋达建筑师。在记者的印象中,建筑设计师大抵离不开“特立独行”等形容词。林秋达却完全不同,清瘦的身形、利落的短发、简朴的穿着……处处透着一股浓浓的读书人气息。自然、朴素、严谨是他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自从与建筑结缘,他一直穿梭于学院派与实践派之间,并享受着这样的中间状态。他提出数学是美学的必要基础、他将分形几何运用于建筑设计之中、他认为时间是建筑的重要维度……所有的艰难晦涩,在他的讲述下变得清晰明朗。

  文/本报记者 赛豫龙

林秋达

  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在读)

  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

  厦门合道工程设计集团 副总建筑师

  建筑专业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

  厦门市2010、2011、2012年度十佳建筑师

  第七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

  设计理念

  现代西方建筑理念中的非线性建筑,以及参数化设计等先进技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合一直是他关注的目标。分形理论在建筑中的运用和分形几何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成为贯穿他许多项目设计理念的主线,也是支撑其设计灵感产生的动力。

  代表作品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T4航站楼(造型设计)

  杏林湾2007JG04-A3超高层(7号楼)

  厦门曾山雷达站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运行指挥中心

  安溪圆谭气象观测站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地面配套服务楼

  航空港工业与物流园商务办公区

  语录

  ●“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是人类一切创作的源泉。然而此前,人们只能感性地欣赏自然灵动之美,直至分形几何作为非线性数学的一个分支出现,人们才被引导用数学的眼光去了解大自然中隐藏的分形踪影和数学逻辑。”

  ●“建筑的传承并不是简单的重复经典,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与提升。”

  从学院派到实践派  寻找中间状态的平衡点

  翻开林秋达的个人简历,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迥然不同的两条人生轨迹:一条是进入社会的工作实践,另一条是扎根学院的理论积累,这两条既互相独立又彼此交缠的人生轨迹,促使他不断从中寻找个人角色转换的平衡点。

  1994年,林秋达进入厦大建筑系学习,这是他与建筑设计结缘的起点。此后长达20年的设计实践与学习过程中,他一直没有离开学术理论研究与探讨。他先后求学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和清华大学,并在厦门理工大学、华侨大学、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和清华大学等院校留下教学的足迹。实践上他先后在厦门市建筑设计院、美国史密斯集团、美国马查岛·西尔沃提联合建筑事务所等工作,2007年回国后任职于厦门合道工程设计集团,很快成为公司骨干,目前是合道集团副总建筑师、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我认为教学与研究是蓄积设计灵感和思维能量的过程,而工作实践是释放能量的过程。能量需要积累,也需要释放,产学研是相辅相成的。我受益于这种学院派与实践派之间的中间状态。”在谈到这种中间状态时,林秋达强调最重要的是寻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学校的氛围很纯粹,允许思考纯设计方面的问题;在工程实践里要考虑的因素就复杂很多了,需要找到自我空间、客户需求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平衡点。”

  从复杂到简单的解构  大自然的分形几何是设计灵感

  从哈佛的研究型设计到清华的博士论文,林秋达一直将分形几何学与建筑学的关联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什么是分形几何?林达秋说,分形可以表述为“跨越尺度的自我相似”:自然界的万物,大到自然山川,小到花草树木,上至变幻的浮云,下至蜿蜒的海岸线,许多复杂的现象都隐藏在简单的分形几何与数学逻辑之中。比如说,一棵树的整体和树上的叶子是自我相似的,都能够从一个简单的长方形通过多次缩放形成的多边形得到。

  “可以用深奥的简洁来概括分形几何学的运用。一个三角形其实就可以幻化成无穷无尽的建筑原型。”林达秋说,“我的很多作品看似复杂,其实将它们进行解构,都可以得到简单的几何图形,如厦门高崎机场运行指挥中心、安溪茶叶博物馆、杏林湾营运中心七号楼等。”

  在分形几何理论的指导下,林秋达创作出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他用心地对待每一个设计项目,无论其规模大小:从一百多平方米的厦门曾山雷达站,到十万平方米的厦门高崎国际机场T4航站楼;从两层高的环岛路游客中心,到150米高的杏林湾营运中心七号楼,“自我相似”的分形原理和“师法自然”的思想都贯穿设计的始终,从理论研究中积蓄的灵感不断地转化为生产实践的动力。

  从亘古以先到未来状态

  时间是建筑的重要轴线

  作为网络和数字时代的建筑师,林秋达认为,空间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维度,却不能忽视时间对于建筑的作用。时间是考量建筑设计的重要轴线,脱离时代的特点谈论建筑的传承是没有意义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风格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兴盛、中国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都是建筑在时间轴上的传承,更是时代对经典的重新定义。

  林达秋还特别提到:“建筑的传承并不是简单的重复经典,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与提升。”但更为重要的是,当代的建筑也必将对未来产生影响:我们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推导未来建筑的可能性,这本身就是推动建筑设计进步最重要的因素。

  知易行难,设计师又如何在作品中去体验现代与传统的交汇?林达秋从自己的设计案例讲起:“曾山雷达站的三角形重叠屋顶可以看成是传统重檐屋顶的抽象和演变,却不是大屋顶的简单复制;即将投入使用的高崎机场T4航站楼造型设计也是将闽南古厝的屋顶和燕尾脊造型融入现代的设计之中,并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具有时代特点的创新,是向已经成为现代经典的T3航站楼的致敬。”任何一个时间点在历史中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关注传统、着眼未来,是数字时代的建筑师需要的素质和态度。

  侧记

  建筑师的提契诺之歌

  ●晓威

  在采访林秋达的前一晚,我在读黑塞的《提契诺之歌》。不同于《荒原狼》等长篇小说,这本诗、散文和画作的合集没有任何思想性的负担,而是单纯地记录、描绘、赞美大自然。尖顶小屋,静谧湖水,神秘树林,躲在绿荫深处的圣洁教堂……自然,就是作家灵感的源泉和作品的全部。

  意外的是,我们和林秋达先生的访谈竟也是从一片优美的树叶开始的。“你看,一个看似如此复杂的树叶形态,实际上完全可以从一个1:2的长方形,通过多次缩放迭代形成‘自我相似’多边形的方式得到。”在他的引导下,我们仔细观察了叶片的脉络、方向、构成,再对比这若干个大大小小的长方形,惊人地发现这特别又复杂的树叶背后竟是有“公式”的!与文学家相同的是,建筑师对自然也极度依赖,只不过他们是在利用这自然背后的数学!

  这让我想起《万物皆数》一书里面的观点。毕达哥拉斯、开普勒、莱布尼茨、爱因斯坦、狄拉克等人已经为“万物皆数”做了有力背书,而麻省理工学院的M.Tegmark教授提出“数之宇宙假说”,更是一语中的。他指出:物理现实是数学结构,不是数学描述宇宙,而是宇宙即数学。

  可是,仍有一些事物是看起来没有任何规律的。林秋达说:“实际上,云、海岸线……这些都可以用分形几何来解构并重构。”看到我们疑虑重重,林秋达先生又拿马赛公寓、悉尼歌剧院以及他个人的项目为例,将构成这些项目的最原始的单元——三角形或矩形呈现在我们眼前,并不断通过特定的序列排布和重组,构成最终的或大或小的作品。

  坐在我一旁的赛记者兴奋不已,“原来,建筑体量的大与小无非是这些基础元素被复制的多与寡。正是排布序列的不同,导致了建筑的非线样式的不同!”仿佛一次“非线”和“分形几何”的启蒙课,凭借多年的教学经历,林秋达先生讲得深入浅出。

  而在其作品展现出来的看似多变的创作风格之下,正是在分形几何和自我相似的理论主轴。他很喜欢柯布西耶的一句话,而这句话也将贴切地解释林秋达对于建筑、自然、数学、美学这四者关系的理解:“我们的事业将何去何从?对自然事件的思考将带来丰富的教益:气质的统一,轮廓的纯粹。所有次级元素多样渐变,浑然一体地分布。”

(责任编辑:牛静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