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郑板桥的教子之道

2014-11-28 10:43:00 戴永夏

  郑板桥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注重从娃娃抓起,因而他对年幼儿子的教育,就更为具体,也更富有特色。他在家信中告诫其弟,要从小培养儿子的忠厚之德,毋使他沾染残忍的习性:“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顽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他还进一步要求,要教儿子通情达理,平等待人,关心帮助别人,不要有恃强凌弱的特权思想:“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更为可贵的是,郑板桥还以更高的思想境界要求子弟,告诫他们要有博大的爱心,懂得爱人:“以人为可爱,而我亦可爱矣。”他说自己虽然喜欢骂人,但是一个人如果有一技之长,或者是行为、言谈上有优点,他都会对他大加赞赏。他家中本来积蓄了数千两银子,却随随便便就送完了,就是因为爱人的缘故。(《淮安舟中寄舍弟墨》)

  郑板桥所说的爱心,不但是对人,还包括对动物。他在潍县写给弟弟的信中,就要求儿子从小怜悯、爱护动物,拒绝残忍:“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然天既生之,我何得而杀之?若必欲尽杀,天地又何必生?”(《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这种尊重生命的爱的教育,为孩子今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此,他还特意推荐儿子熟读四首古诗: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耘苗日正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虼蚤出。

  这四首古诗,都通俗地反映了民间疾苦,表达了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关爱。郑板桥让儿子熟读这些诗,就是让他从小就了解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生活,树立爱民思想。

  当然,郑板桥的教子之道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因而难免带有封建色彩和时代局限。但跟许多人遵奉的“学而优则仕”、“升官发财”、“出人头地”的教子观相比,它在当时无疑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即使在今天,也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龚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