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齐白石与陈三立、陈衡恪

2014-12-03 09:04:51 聂鑫森

  在《辞海》中,陈宝箴、陈三立及陈衡恪、陈寅恪三代四人,皆有条目,可谓陈门之殊荣。而此中的陈三立、陈衡恪,与齐白石亦师亦友,成为一段佳话。

  陈宝箴(1831—1900),字佑铭,江西修水人,举人出身。1875年任湖南湘西凤凰厅二品道员,并驻守数年。至今凤凰县城还留有他的府宅,庭院清幽,楼阁巍然,成为一个旅游观光处。曾任直隶布政史;1885年至1898年,在湖南巡抚任内与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等倡办新政,名声远播;戊戌政变时,被革职。其子陈三立(1852—1937),字伯严,号散原老人,光绪进士,官吏部主事,为著名诗人。

  在陈宝箴驻守凤凰时,陈三立随侍在侧,还是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长孙陈衡恪(1876—1923),字师曾,诞生于凤凰。陈三立在陈宝箴推行新政时,大力佐助,于是在父亲受处分后,他也概莫能免;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诗酒为乐。他是“同光体”的重要诗人,有《散原精舍诗集》、《散原精舍文集》传世。

  齐白石结识陈三立,始于1920年,“并对齐多所扬誉。1925年端阳,齐白石往姚家胡同请陈为其诗集作序,陈欣然应诺”(《齐白石辞典》)。

  而陈三立之子陈衡恪,与齐白石订交,则是1917年。《白石老人自述》称:“我在琉璃厂南纸铺,挂了卖画刻印的润格,陈师曾见着我刻的印章,特到法源寺来访我,晤谈之下,即成莫逆……我常到他家去,他的书室,取名‘槐堂’,我在他那里,和他谈画论世,我们所见相同,交谊就愈来愈深。”当时,齐白石长陈衡恪十三岁,因意趣相投,成了真正的忘年交。

  正是陈衡恪对齐白石人品、艺品的分外推崇,才导致一向清高自许的陈三立,与比他小十一岁的齐白石建立了亲密的关系。1936年农历三月初七,张次溪的父亲邀请诸友去北京的张园,参拜袁崇焕的遗像,除齐白石之外,“那天到的人很多,记得有陈散原、杨云史、吴北江诸位”(《白石老人自述》)。陈散原即陈三立。齐白石与陈三立还常有诗歌的酬答,如《陈散原诗笺跋后》:“拙处灵通论正宗,谈何容易世都工。老遵绝妙丹青手,不见书家是乃翁。”第四句是说,可惜没有见过陈三立之父、书法家陈宝箴。齐白石还特意为陈三立绘制工笔肖像画,以示敬意。

  1937年9月,陈三立因病辞世,享年85岁。74岁的齐白石,感于陈家父子对他的深情厚谊,“亲自到他(陈衡恪)尊人的灵前行了个礼。这是我在沦陷后第一次出大门”(《白石老人自述》)。同时,齐白石还送去一副挽联:“为大臣嗣,画家爷,一辈作诗人,消受清闲原有命;由南浦来,西山去,九天入仙境,乍经离乱岂无愁。”

  陈衡恪于1923年病逝,年仅47岁。此时的陈寅恪,正好37岁。从各种资料查看,齐白石与陈寅恪虽认识,但没有过什么交道。

  陈衡恪与齐白石从1917年订交,到他辞世的短短六年,两人心心相印,彼此推崇、扶助,相得益彰。在《白石老人自述》中,有不少文字涉及:“师曾画大写意花卉,笔致矫健,气魄雄伟,在京里很负盛名。我在行箧中,取出借山图卷,请他鉴定。他说我的画格是高的,但还有不到精湛的地方。”1920年,“师曾劝我自出新意,变通办法,我听了他的话,自创红花墨叶的一派。”1922年,“他叫我预备几幅画,交他带到日本去展览出售……每幅就卖到一百银币,山水画更贵,二尺长的纸,卖到二百五十元银币。”1923年,陈衡恪到南京去奔继母丧,不幸得痢疾而亡,“我失掉一个知己,心里头感觉得异常空虚,眼泪也就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陈衡恪生前曾赠诗齐白石,极力夸赞齐的艺术成就,此中有句云:“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陈衡恪亡后,齐白石常常忆及他的情谊,写过不少诗予以纪念。如《题陈师曾画》:“……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我言君自知,九原毋相昧。”《见陈师曾画,题句哭之》一诗,读来更是悲怆:“哭君归去太匆忙,朋友寥寥心亦伤。安得故人今日在,尊前拔剑杀齐璜。”齐璜即齐白石,三四句的意思是:宁愿拔剑杀死自己,以换取老友的再生!

(责任编辑:杨凤连)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