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名家“南北对话” 推动中国画演变创新
2014-12-09 09:33:26 杨逸 李培
12月6日,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在从化广东温泉宾馆成立。该组织致力推动广东中国画的理论与创作研究,提升广东中国画的创造力与社会影响力,将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和学术研讨会,出版画集、论著、杂志,推出名家名作,发掘新人新作,推动岭南中国画艺术走向全国。
灿若繁星的国画大师“南北同辉”,无疑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20世纪的广东画坛更是,这里还产生了对中国现代美术转型影响深远的岭南画派。
作为学会主办的首场重要的学术活动,由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北往南来——百年中国画大家与广东学术研讨会”在当天下午举行。近50位南北著名画家、理论家共聚一堂,追根溯源,为近百年来国画大家南北交流梳理脉络,并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各抒己见。“翠溪宾舍文献艺术馆”也在同时举行了开馆首展,一批温泉宾馆珍藏多年的南北名家力作与观众见面,成为百年画人“北往南来”的真实见证。
◎追昔
南北大师交流留美谈
20世纪是中国画坛跌宕多变的一个世纪,也是大师辈出、群星灿烂的一个特殊年代。粤籍美术家更在其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孕育了倡导“国画革命”、引领全国画坛风气之先的岭南画派,也产生了郑锦、林风眠、胡根天等开创近代国立美术教育先河的画坛巨擘。
广东画坛的繁荣,也得益于大师间“北往南来”的密切交流。本次研讨会举办地广东温泉宾馆,就是半个世纪南北画人往还的见证人。这里曾接待过何香凝、李可染、刘海粟、潘天寿、李苦禅、关山月、赖少其、黎雄才等著名画家,也留下了一批大师们的传世佳作,如李可染曾在从化创作名作《万山红遍》。
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陈永锵认为,岭南文化离不开中国文化,南北画坛的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必然。早在民国时期,“二高一陈”曾多次北上南京、上海,扩大岭南画派的影响。北方大师黄宾虹也屡屡南来,与“广东国画研究会”进行交流碰撞。
“艺术的生命在于行走。”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广州画院院长方土如此点题。“按理说,北方画家远不如南方画家对身边的生活环境了解深刻,但不少北方画家的代表作却偏偏选择了南方题材。”不少与会专家都观察到这一有趣的现象:出身江苏的李可染就以南国的榕树、水牛闻名,而擅画北方主题的岭南画家也有不少,赖少其笔下的黄山,关良笔下的京剧人物,都成了人们广为传颂的经典。
大师们的“北往南来”,不仅留下了一幅幅经典之作,也留下了一段段动人故事。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方楚雄以个人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段南方画家的“北往”史。上世纪80年代,受著名画家杨之光委派,他与陈永锵一度北上问学,前往北京、天津考察花鸟画。方楚雄也得以受炙于李可染等大家。“南方画家用笔轻重很分明,但可染先生强调用笔一定要力度均匀,用墨也不要变化。这种浊、重、厚的北派风格,给我带来了很深影响。”
“我们到山东拜访孙奇峰老师,他竟站在家门口等了我们一个多小时。”与孙奇峰的交往给陈永锵带来了很深的感触。而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院教授刘国辉也对岭南画家的深情厚谊感佩不已。在特殊的年代里,刘国辉的从艺之路曾经遭遇到一些波折。然而,林墉等广东老一辈画家的支持,却给他带来了不断前行的动力。
◎抚今
画坛需要回归传统文化
寻根是为了画坛将来得到更好的发展。当前中国画坛面临的各种挑战,也引起了与会专家们的关切。其中,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对“画坛日益江湖化”的问题深表忧心。
“画家不读书,不仅导致艺术学养的缺失,还导致价值观与为人准则的缺失。”在陈履生看来,轻视读书是导致画坛乱象的根源。在如今多元化的艺术格局中,重新确立中国画的主流价值导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他认为,只有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画家们的艺术行为与艺术标准才能得到规范。
“这个时代缺少的是像李可染、赖少其那一代艺术家的艺术良知,还有他们那份对艺术的真诚。”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部副主任梅墨生说。李可染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也让中国画学会副会长谢志高记忆犹新:“可染先生无论讲课或作画,都会进行精心准备。直到去世前不久,他还在为陌生人的求字几易其稿。”
方土则进一步指出,现代人传统文化观念的淡薄,也是传统画学传承面临的新议题。“文化的培育需要安定的环境。我们不能片面强调文化的创新与激活。我们还需要回归文化的本体,才能找到文化创新的源泉。”方土认为,艺术不能单单着重“当代性”而忽视对传统文脉的传承。
在方土看来,岭南画派之所以能在全国画坛上百年屹立不倒,是因为“二高一陈”这些画坛名家不但锐意创新,还具有充足的传统储备。他表示,画家们无法凭借固有的知识结构为国画创新注入新的血液,必须从更久远的文化传统中寻找资源:“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只有先认识大师,然后才能强化自己。”
方土表示,与西方上百年的美术馆传统相比,当前学界在传统梳理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欠缺。这将成为广东省中国画学会成立后的主要任务。而在整理、接续传统之余,方土对学会还有更高的期望。作为“美术大省”的广东,他期待,中国画学会能够为下一个十年的岭南画坛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认为,进入21世纪,除了“北往南来”,还有“西学东渐”、“古往今来”等艺术命题有待破题。“过去我们没有很好地处理这些关系。但今天回头看来,辩证地处理好这些关系,将有利于中国画坛打开新的局面。”
■观点
孙克(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更开放地促进南北艺术对话
南北画坛的风格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受生活环境影响。广东四季如春的气候,也吸引到包括李可染、石鲁在内的北方名家南来,李可染曾将从化作为他的一个“创作基地”。尽管与广东画家相比,过去北方画家的风格给人感觉偏保守一点,但多年来的交流,也使北方画坛呈现出越来越开放、包容的面目。继承和发扬我们自身的民族传统,是中国画学会的一贯目的。中国画自古以来就传承着一种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国画家一直致力于将真正能够温润人心、抑恶扬善、追求和谐的精神贯穿到艺术中,这对提升人文素质,培养社会良心很有好处。我认为,中国画的地域特色是不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削弱的。但随着南北艺术对话的推进,不同地域之间的艺术风格不可能继续封闭地走下去,而是以开放的、交融的姿态吸收营养,共同提高。南北画家需要彼此理解和尊重,为中国画建立一套既有共性、又能区别的审美标准。
陈履生(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南北艺术交流要尊重自身传统
在南北艺术交流中如何保留地方特色?首先要求艺术家准确认识自身文化和绘画的语言、形式以及风格。在过去,绘画题材的地域差异比较鲜明,如关山月画红棉、梅花等。但是,现在任何一个地方的画家,都可以到广东来画这些风物,地方性的绘画题材已经不足以形成地方特色了。我认为,保留地方性特色的核心的关键在于,画家要立足于本土,做好地方文化和当地中国画传承的研究,从中汲取精华,加以弘扬和发展。画家应当走出自身的地域局限,走向更大的平台,这一方面有利于提升自身的艺术高度,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进全国性的艺术交流。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的成立,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加强南北画家之间的交流。我希望学会能以学术为基础,对近百年来广东中国画的发展认真加以研究,让更多画家了解过去的历史,明晰他们在新时代的责任,既让广东中国画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艺术特色,也推动中国画在世界艺术平台上保有自身的独特性。
(责任编辑:韦珊)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