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致道济手札》鉴藏:党人游侠硕儒
2014-12-10 16:54:26 李志军
《续汝帖》刻二十二:黄宗羲《致道济手札》
忠臣孤子
崇祯元年(1628年),刑部大堂审讯阉党余孽许显纯、崔应元等人。黄宗羲上堂作证,异常平静地完成了所有法律程序。他突然脸色一变,从怀中掏出一把锥子,冲向许显纯,疯狂地戳去。官吏们赶紧夺了锥子,将浑身是血的许显纯押下。黄宗羲转身又奔向崔应元,一顿拳打脚踢,把他的胡子拔掉。
父亲黄尊素因反对魏忠贤,被迫害致死。黄宗羲将胡子放在父亲的灵前,在狱门拜祭,哭声直达皇宫。崇祯皇帝听了,叹道:“忠臣孤子,甚恻朕怀!”
嗜书成痴
黄宗羲自幼读书,好窥群籍,不琐守章句,“窃买演义如《三国》、《残唐》之类数十册,藏之帐中,俟父母睡熟,则发火而观之”。母亲心中忧虑,父亲却说:“亦足开其智能。”
黄尊素被捕前,将黄宗羲托付于一代大儒刘宗周门下,又嘱咐他:“学者不可不通知史事,将架上献征录涉略可也。”黄宗羲扶灵归乡,发愤读书,“自明十三朝实录,上溯二十一史,每日丹铅一本;迟明而起,鸡鸣方已,两年而毕”。
黄宗羲嗜书成痴,“旁求之九流百家。既尽发家中藏书读之。不足,则抄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斋黄氏;吴中则绛云楼钱氏”。他穷年搜讨,每遇好书,薄暮,一童肩负而返,连夜抄录,次日归还。此《致道济手札》,即为搜求图书之作也。
崇祯三年(1630年),黄宗羲到南京,适逢乡试,朋友劝他应举,不第而归。遇东阁大学士文震孟,同舟至吴门。文震孟读了落场卷,嗟叹久之,说:“异日当以大著作名世,一时得失,不足计也。”
落日狂涛
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渡江。刘宗周决意殉国。黄宗羲闻讯,徒步200余里去见老师。刘宗周水米不进已有20多天,但微微点头而已。黄宗羲不敢哭,泪痕承睫。
诀别了老师,黄宗羲带着弟弟宗炎、宗会与族人数百举起义旗,人称“世忠营”。他驻军江上,与张煌言等拥立鲁王朱以海。黄宗羲建议“沉舟决战,由赭山直趋浙西”。次年六月,率3000人,渡过杭州湾,由海宁攻海盐。战败后,收拾残部500余人,遁入四明山结寨自守。他独自下山寻找鲁王。不料部卒扰民,等他回山时,寨子已被山民焚毁。
4年后,黄宗羲终于在一个孤岛上找到了鲁王。每天的朝拜都在小船之上,“落日狂涛,君臣相对”。黄宗羲等孤臣孽子,血路心城,惨淡经营,“虽加一日,亦关国脉”。
“主上以忠臣之后仗我,我所以栖栖不忍去也。今方寸已乱,不能为姜伯约矣。”黄宗羲曾绝望还乡,但当听到鲁王召唤时,又毅然返回,并东渡日本,以图借兵复国。
不废弦歌
抗清失败后,黄宗羲带着一家老小,或伏处海隅,或避居山野,“其他连染逻哨之所及,无岁无之,可谓濒于十死者矣”。逃亡中,亲人相继去世,“八口旅人将去半,十年乱世尚无央”!
“锋镝牢囚取决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岂能奈我何!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著多。”顺治十八年(1661年),黄宗羲回到故乡,艰难山居,继承刘宗周道席,讲学写作。理学家汤斌说:“先生著述弘富,一代理学之传,如大禹导山导水,脉络分明,事功文章,经纬灿然,真儒林之巨海、吾党之斗构也。”
康熙帝几次招请,他都以年老多病坚辞。不过,黄宗羲有广博的胸怀,远大的眼光和独立的思想。他没有严守华夷之防,甚至把人民的幸福寄托在开明的新皇帝身上:“朝野相贺,拭目以观太平。”
殷纣王灭后,周武王曾寻访殷太师萁子求教治国之策。萁子告以“洪范九畴”。黄宗羲以萁子自期许,写下了著名的《明夷待访录》。书中,他对儒家的政治哲学进行了彻底、清醒、全面的反思,将矛头直指帝王。黄宗羲说: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责任编辑:杨凤连)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