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太行山水画的意境、笔墨、图式
2014-12-12 15:45:07 张俊
山水画创作,最重要的是“意境”。意境来源于生活。李可染先生曾讲“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我以为“胆”即创新,突破陈法,“魂”即意境精神。所以,只有在生活中发现美,并把这种萌发于心灵深处的独有的美,用自己独有的笔墨、图式流露于笔端,这样的山水作品才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示、感情上的升华、精神上的享受。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有思想有意境的作品,要由高超的笔墨技法来完成。笔墨无对错之分,但有难易高低之别。笔墨为意境服务,是表现意境的一种手段。每一个画家因表现对象和画面意境的不同,而都有自己与表现物象相吻合的独特笔墨表现程式。我说的这个程式是画家在生活中靠长期观察、感受、体验提炼出来的,是属于自己独创的,用来充分表达意境的最佳艺术手段。这种手段是真实的、纯粹的,又是鲜活的,绝不是套用的、伪装的。
多年来,我“立足太行”,依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节令变化,以及本土的人情世故,创作了大量源于生活的系列作品。早年创作的山水画《枣花蜜》,就是一幅典型的以意境取胜的作品。画面上是一片嫩绿色的枣林,林中散落着蜂箱,远处的台阶路上一个养蜂人提着蜜桶向家中走去,着意表现的是太行山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田园生活景象。“枣花蜜”中的 “蜜”字,寓意着生活在这里的山区老百姓,日子比蜜还甜,同时穿插向上的高远构图,又有一步一层天、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感觉;九十年代创作的《滩》系列,描绘的是河滩里洪水冲刷后堆积形成的“石阵”,……年复一年,“滩”中无论发生过什么故事,最后留下的仍然是生活在这里的山民们放牧、晒粮、养鸭、戏水的平静祥和。亿万年不变的“滩”是岁月洪流的见证,静静地躺在那里,无声无语地伴随着山民们繁衍生息,这是我的《滩》系列作品所想要传达的精神意蕴;还有《老舍》系列,太行山中的房舍造型形式都有区域差别,如瓦房、窑洞、石板房、平房崖居等各有特色,这些建筑因地制宜,依山而存,错落有致地构成了一幅幅自然天成的水墨画,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勤劳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以上这些系列作品,均力图描写山民们安居乐业、祥和平静的幸福生活,并反映出太行山的某种亘古流延的历史气息。
“古道”系列、“古壁”系列、“古韵”系列等作品,都是用点写、勾染、积墨、泼墨、破墨等方法精雕细琢,反复叠加积染,营造出太行山石之雄浑、朴貌、苍凉、厚实、虚幻、多变的性情,表现出太行山之大美与壮美。在章法构图方面,无论巨制或小品均为满构图,并借鉴西画的某些构图原理,采用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法则,以开合、穿插、收放等作为画面的主要构成手段,建立起某种独特的语言结构形式。
我的作品主要以山石为表现对象,并把山石当做独立的生命个体来塑造,这不仅仅是因太行山多裸露的巉岩巨石,更是出于一种主观审美理念决定的艺术选择。而对于每个系列的作品,都以不同的内容和意境来确定画面的形式结构,这样就避免了创作构图的重复,完成后的作品才会耐看,发人深思。
我把大半辈子的光阴都付与了太行,太行是我艺术生涯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丹青不知老将至”,如若我的人生能延续更长久的时间,我也许会画的更好!
2009年2月
(责任编辑:李积英)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