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问道—张俊艺术人生五十年》序言
2014-12-12 17:01:33 曹英杰
当今以太行山为题材的山水画创作,已经形成一种不能忽略的艺术现象,并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画家群体。他们以各自的艺术语言方式,集体反映着这一特殊地域的自然气质与历史意蕴,不但将由地域精神凸显出来的审美价值融入了传统北派山水画的美学系统,而且将北派山水的语言范式与精神内涵推进到了新的境界,产生的影响是广泛、持久的。作为太行山水画家阵营中的重要一员,张俊已在水墨之道上行走了近半个世纪,创造了一种具有史诗品质的太行山水图像,其画风刚健质朴、沉雄壮美,表现出太行山特有的气质风神和精神内蕴,传达着一种苦涩的亲切感和悲剧意味。张俊直面太行,坚守写实方式,表现语言具有一种经过整合提纯的直陈性,这保证了他的艺术话语的纯粹与本真,使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守望自然与人生的真实精神的艺术家。
张俊从事绘画,从兴趣到志业,发于自学,成于苦修。早年,张俊画过素描、水彩、油画,搞过雕塑、版画、插图等,这成就了他一段火热激情的“杂画家”经历,使他对艺术有了最初的触摸与感知,奠定了最初的创作基础。20世纪70年代末,当中国艺术界发生转向时,张俊最终选择了山水画作为一生的事业。
张俊山水画艺术的文脉渊源来自于五代两宋的派山水画传统,对20世纪以来的新山水画亦有参鉴。他对传统的选择出自审美精神的认同与语言建构的需要,这使得他对传统艺术精神的认知与借法行之有效而能落在实处。他的艺术风格已自觉绪入传统审美精神的传承谱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构建起了新的美学风范。而最终促使张俊绘画产生新语言、新风格的,则是画家一降生便触摸到的太行山。张俊对太行有一种血脉相连的深厚感情,太行山这片苍莽壮美的自然野邦,既是他的艺术朝圣之地,又是他的身心安顿之所,太行,已然成了他的“精神原乡”。自然,太行成为他最重要的创作题材,他的山水画从图式到技法、境界及内蕴,无不来自于太行的滋养与启发。
《枣花蜜》是张俊山水画处女作,寄寓着画家对人生、艺术的殷切期盼。20世纪90年代的《太行浩气》、《太行古道》、《太行壁垒》以及晚近的巨幅长卷《太行浩气传千古》等,则是张俊作品家族中的杰出代表,标志着他在图式语言和精神境界上的最高开拓,集约地凸显着严整肃穆、苍莽浑厚的“张俊格体”。张俊通过既雕既琢、复归于写的技法系统,塑造了另一种立体鲜活、包孕丰富的太行。山石云树、草木风霜与历史精神、怀乡情结及地域人文共同构成其绘画品质的表里,张俊山水画的醇厚正来自它内涵的丰富。太行滋育了张俊的人生与艺术,张俊掘升了太行的精神与品格。太行为张俊提供了一种宣叙天、地、人的理想方式,其作品即是这种方式的具体表达。
张俊大半生凝心聚血的艺术担当,实是出于一种纯然之爱、本我之性。画家内心始终坚守着一种纯粹理念,艺术是人生存的需要,是可以托付的精神家园,艺术的普世理想价值才是其存在的根本理由。张俊并非鄙薄功名富贵,但是世俗物质也绝非人生的目的,在人间世中保持一种对超然的向往,守护着独立自由的艺术人格,并获得内心动,才是挽手艺术忘却江湖的本由。他的艺术力量来自于他一以贯之的对水墨倏然类成万象而能托付浩然心志的纯心之爱。这使他的绘画处处彰显着原我本色。张俊大太行山水画风格的构建,显然是来自于其对理想精神不断的追求和趋近,这也注定他的这种艺术行动只有不断的超越,才能不断获得更肯定的价值,他作品中一直葆有的生生不息的活力,正来自于追寻与超越。
承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部图文集,可看做是张俊艺术人生的一个纸上回顾,它为人们提供了一部深入了解张俊的综合读本。书中汇集了张俊不同时期的各种作品约二百余幅,还有记录画家人生轨迹和反映其艺术思想的生活图片、札记文字等,这些资料互相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立体深入地体现了张俊的心路历程和绘画风貌,亦反映出张俊的人生观、性格气质、气度修养、艺术理念等。此外,书中不少作品是首次发表,这使得张俊的艺术创作脉络更加清晰,也为读者进一步认识、研究张俊提供了更为详实的图像文献。
有心的读者或许可以从这部书中发现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艺术家和他的太行。
曹英杰
2012年11月30日于贵州
(责任编辑:李积英)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