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摄影的力量可以历久弥新——管一明影像的视觉心理简析

2014-12-17 16:58:55 林路

  又见管一明先生的一组影像,但不是新作,是从箱底挖出的“瑰宝”(编者:1980年代作品)。据说这组画面日前在德国展出,好评如潮。姜到底是老的辣,摄影的力量可以历久弥新——这些作品得以验证。

  令我尤其惊讶的是,这些画面之放松,或者说精神力量之松弛,超出了我的想象。以往管一明镜头中的画面,大多以严谨著称,在带着镣铐的跳舞中,释放出人性的力量。当然他很懂得如何与观众沟通,如何延伸视觉影像的魔力。正如我在好多年前为他的一组纪实画面所写的评述中所说:不可否认的是,对人物心态的把握是否成功,还有赖于观众的参与。摄影画面如果抓取的瞬间具有承上启下的动感,使观赏者能想到动作的全过程,窥见人物的心理活动,观赏者就会理解摄影师的智慧和功力,引起审美的愉悦。反过来,画面的瞬间形象不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而是想将一些概念的图解强加给观赏者,一切就可能适得其反,瞬间的流动意义就可能被窒息在无法延伸的局限之中。因此,许多摄影家会产生这样的感觉,现在的欣赏者变得“挑剔、苛刻”了,他们对摄影家的匠心之作,会根据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或赞赏、或非议。由此看来,管一明先生的创作过程完全符合了观众的审美需求,通过人物看似平凡却是颇有情趣的瞬间把握,为观众的欣赏过程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引导空间,而不是强加于人什么概念性的东西,自然就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了。

  然而这一次,画面中的主观力量更为强大了,画面的构成空间更为不拘一格,或是广角的逼近,或是低角度的变形,还有光影缭乱间的虚实,似乎想逼着人们进入他所设定的“圈套”,和他共享人世间的莫大乐趣。当然黑白的严谨,影调的苍劲,自然让严谨的德国人,感受到了其中的尊严,又享受到了其中的幽默,产生了东西方交流的共鸣。

  这让我突然想起了一位美国摄影家荷马·佩奇(Homer Page,1918—1985),他在上个世纪50年代提供了美国摄影两个最伟大时代的连接点:前者就是30年代到40年代以农场安全局为代表的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纪实风格,后者则是50年代街头纪实摄影所形成的主观化的、诗意的、以及更年轻一代的表现主义风格。从本质上说,佩奇以其预言的方式跨越了多萝西娅·兰格和罗伯特·弗兰克的审美世界。他对古老的传统致以敬意,并且创造出了未来可能的元素。这样一种个人化的、具有先见之明的实践,从而确立了佩奇无可动摇的核心地位。在1950年11月20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题为“什么是现代摄影”的专题研讨会上,佩奇的发言核心是这样的:“有两种趋向对于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种趋向就是它的积极肯定一面。它所记录的生活是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甚至有时候是幽默诙谐的。也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照片看上去很轻松,看了会让你笑,或者至少对自己微笑。也就是说,在整体上给你的感觉让你不会对我们的世界感到绝望。另一个趋向就是往另一个对立面发展。也就是希望得到一种新的真实——一种影像中清澈、毫无隐瞒的真实性,这是以往的纪实摄影所无法达到的。我以为他们所关心的,并不在于生活是‘什么’,而是和‘为什么’关联。他们更多地是提出问题,而非给出答案。影像中的确捕捉了大量不可思议的神秘,留出了可以让你的思维能得到漫游和探索的空间。”

  其实管一明先生的这组画面,也正是在这两种风格之间的跨越,构成了难以界定的视觉心理层面。如今,佩奇通过理论和实践证明的这两个趋势依然在健康地发展。一个是温文尔雅的、具有暗示意味的人文主义价值的社会纪实空间,另一个是锋芒毕露、更具探索和困惑的视觉空间。管一明先生的实践在“跨越”的过程中所带给我们的心理能量,也就自然超乎我们的想象。但是目的只是一个:希望能够通过照相机提供一种新鲜的、以视觉为中心的范例,从而向未来致意!

(责任编辑:金俊)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