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网印刷术的发生与发展--漏版印刷术在西方的发展
2014-12-20 16:11:34 李旺
漏版印刷术在西方的发展
欧洲使用漏版印刷技术的历史晚于东方列国,日本的明克时期“捺染技术”传到了欧洲,欧洲人称之为“日本型版”。在欧洲漏版印刷技术最初被广泛用于墙纸的生产和宗教的传播。被称为“墙纸之父”的法国人约翰·巴比尔建立了一个运用漏孔版技术大量生产墙纸的工厂,生产了大批深受当时法国人喜爱的墙纸,墙纸的题材多以一盆花、一只鹰或水果等内容,风靡一时,很多法国人喜欢用这些墙纸来装饰自己的客厅和卧房。由此,我们看出漏版印刷技术在当时的欧洲是极为盛行的。1905年英国人萨姆埃鲁·希文(Samel Simon)发明了以绢网代替人发编织结网的办法,并取得了专利。萨姆埃鲁·希文将编制好的绢网拉紧固定在木质的网框上,然后粘贴模版施印。萨姆埃鲁·希文所使用的材料及操作程序已经非常接近我们今天的丝网印刷技术了。到了后来此项技术又传入美国,琼·布鲁斯瓦斯对其进行改进,将萨姆埃鲁·希文所创建的印版方式改为单版多色印刷,从而大大提高了印版使用效率和印制范围。琼·布鲁斯瓦斯将改进后的丝网印刷技术主要用于各种招牌的印刷生产上。
最先将感光剂用于印刷制版技术的当属1914—1915年左右的美国,在此期间,欧洲人也正在尝试着运用这项技术。照像感光制版技术真正意义上的完善成型应该说是在1925年,但并未取得专利,原因是在它之前的1918年,做为网印技术的印染模型版法已经被认可,并已取得了专利。1915年,美国人C·M·彼得和A·伊梅里等人发明了用乳剂(阿拉伯树胶、牛皮胶、明胶、聚乙烯醇、聚乙烯醋酸盐)调和重硌酸钾和重硌酸铵等感光材料制成的感光剂。通过实验,第一张通过感光制片方法得到丝网印版的技术正式诞生了,但此时的感光剂极为简单,原始而不稳定。
20世纪20至30年代,丝网印刷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纺织印染工业中。当时的艺术家被请来参与设计具有时代气息独特风貌的图案画形,然后利用丝印技术,限量而非大批量的生产。这些印染产品具有不同于一般产品的审美价值,首先应该归功于丝网照相制版技术在当时的应用。感光制版所用的正片底图使艺术家们可以无所顾忌的绘制图案底图,不会产生底图方向与印刷后产品图案方向的倒错问题。同时,艺术家可以尽自己的想象和发挥,创造出的任何精细纹样都可以被准确无误的复制出来。丝网印刷工艺的宽容性和适应性特点保证了它在纺织业中的延续生存。30年代纺织印染中的丝网印刷技术和印刷设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大型自动化的丝网印刷机代替了手工操作,制版技术的发展也促使印制产品的图案花色精细程度有了质的飞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工产业的发展促使了丝网印技术的提升。在战争期间,对武器装备的开发研究得到了各个国家的重视,特别是天线遥控与火箭的研究部门正着手尝试将照相制版网印技术运用于电路板的印刷。为此,对丝网感光制版所用的感光乳液的稳定性和网材的精细程度都做了研发,试验。提出了印刷电路板的重大研究课题,所有这些都对网印制版技术的提高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这一时期,网印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火箭,人造卫星,以及许多非民用工业的生产中。
现代丝网技术的真正发展时期不过几十年的时间。现如今,丝网制印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行业的产品生产之中。大型先进的全自动印刷设备、制版设备的使用已经相当的普及,但丝网制版工艺特殊的印刷方式也决定了时至今日,半自动和手动印刷就更凸现出了丝网的经济实用特点。再则,当下手动印刷机是丝网版画艺术家们最为喜爱的印刷设备。
印刷材料的性能质量的研究也伴随着网印技术的发展而同步进行着。网材的构成材料由最早使用的人发变成了蚕丝。时至今日,各种人工合成的材料被广泛使用。网材的变化大大提高了丝网印刷的精密度和网版的使用效率。相伴网材的开发,网框由原来极易变形的木质网框变成了当下最为时兴的坚固轻便的铝合金网框。感光乳液的制版精确度和耐磨度较之前都有所提高,最为关键的是对于操作者的健康来说,更加安全。目前,油墨的种类繁多,环保安全的水性墨料逐渐有取代油性油墨之势。
(责任编辑:朱汉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