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的软件何时硬气些
2014-12-21 08:58:54 未知
讲不好故事,再稀世的文物凑到一块儿,也难免被观者忽略成“破铜烂铁”
美好的博物馆之旅终究是差了口气。
尽管一连串临时展的主题精彩纷呈,但国家博物馆的观展体验却难言引人入胜。相比厚重的国之瑰宝,布展设计稍显单薄,而展馆服务更叫人捏把汗。这不,周末去看展,虽说下午5点才闭馆,但4点20分,二层一间展厅里的馆员们便开始催促观众离开。一名女馆员扯开嗓门儿喊上了:清场了!清场了!观众快出去。忽高忽低的音调犹如鸣笛。众人面面相觑,一位观众扭过头来,小声模仿起她的腔调,着实哭笑不得。高分贝的干嚎很快见效了,刚过4点半,这个展厅里的观众几乎散尽,就剩一位参观者还恋恋不舍。馆员间的大声对话直来直往,丝毫没有回避的意思——“关门了!关门了!”“还有人?”“就那人了。”嗬!颇有点儿“的哥”当着乘客的面打电话给“哥们儿”抱怨路太近的架势。
离开国博,把这番见闻晒到朋友圈,很快被“刷”了屏,附和者甚众。有的大吐苦水:出差来京,好不容易挤出周末时间去国博,不曾想下午3点半就遭遇“铁将军”把门,停止领票没法入场。有的大声称奇:观众还未全部离开,馆员们却已排起长队穿过大厅下班了,到了地铁站一瞧,一些馆员候车倒是领先一步。
诚然,近年来国博各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改扩建后的建筑面积更是世界第一。有了一流的硬件设施,人们越来越“挑剔”软件服务。软件能否争口气,得看三方面是否花力气。
一看细节。细节决定品质。如果说展品是博物馆的“家当”,那馆员就是“当家”的,不论是专业部门或是运营部门,每个工作人员都是“门面”,工作方式的细节,决定服务品质的高低。同样是提醒游客注意参观时间,能否上前一步客气地解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服务给一位朋友留下深刻印象——每一个工作人员都礼貌谦和,游览高峰时段,维护秩序的“大叔”还能向前来求助的游客热情介绍展厅主题,口授“必看宝典”和参观路线;到了打烊时间,即便是馆内的餐饮小店,也会待客人用餐完毕后再关门,还不忘连声致歉。在巴黎,橘园美术馆同样是等游人全部离去后才闭馆。良好的观展氛围,需要双方共同营造,这是对文明的基本尊重,也是文化之旅的基础设施。
二看管理。管理考验智慧。如今的博物馆已不仅是收藏陈列之所,更是文化传承之地,是文化服务产品的“供应商”。提供产品,就要有产品意识,关键看能否满足客户需求,是否以人为本。比如,可否在不影响运营维护的情况下,适当延长双休日的开放时间,让更多观众能了却心愿?要做一个有竞争力的“供应商”,还需要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体系,对展览策划要有完善的储备、档期规划,对队伍建设要有严格的管理、培训制度。有了科学的“管”,才有出色的“馆”。
三看理念。理念彰显初心。博物馆是文化的诠释者,不仅展示民族、国家的基因,更要破译基因活力的密码。唤醒凝固的文明记忆,需要讲好故事。国博不少临展汇集了各地“镇馆之宝”,珍贵的藏品令观众大饱眼福,不过,或许是宝贝扎堆让人目不暇接,反而有种“星光黯淡”之憾。细细琢磨,恐怕是讲故事的能力还不强,精巧构思的主线归纳还不突出,可视可感的多维呈现还不生动。相比之下,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家底薄”,但在主题设置、展示手法等方面可谓动足脑筋,观者自然是沉浸其中。话说回来,讲不好故事,再稀世的文物凑到一块儿,也难免被观者忽略成“破铜烂铁”。
期待,国博作为展示国家软实力的窗口,软件也能更硬气些。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