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夹纻法与脱胎漆器的那点事

2014-12-22 14:50:49 未知

  纻,读作zhù,本义是纻麻纤维织成的布,现在说到这个字一般都会和“夹纻”法的技艺联系在一起。乍一听可能觉得这种技艺很陌生,可说到驰名中外的福州脱胎漆器,就不会陌生了吧。

  老福州陈建中说,脱胎漆器与“夹纻”法有着深厚的渊源。“夹纻”法的技艺,据说源于战国,兴于西汉,魏晋时期走向成熟。那时寺庙大佛多用“夹贮”法塑造,首先竖立木柱支架,竹篦绷扎,细麻、稻草、泥土及漆灰糊封,涂上漆泥,塑出骨肉。完成后,把像内木架等重物酌量拆除。

  宋朝时,“夹纻”法就比较少采用了。到了清朝,福州有个手艺人叫沈绍安,一次被雇到古寺干活,他看见大门的匾额木质部分烂了,但外面用漆灰纻布裱褙的底却没烂。沈绍安从中受到启发,总结出了脱胎漆器的工艺。

  陈建中说,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关键是“脱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黏剂,然后用纻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打磨后施以各种装饰,便成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古代的‘夹贮’法正以另一种形式流传下来,这也是福州人的骄傲。”陈建中说。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龚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