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新思路——发掘“二三线”名家
2014-12-24 10:25:27 未知
地产开发商看到一线城市市场饱和,就转战二三线城市,艺术品市场遇冷这几年,有没有人转方向呢?有的,北京匡时拍卖公司副总谢晓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正有收藏者从前些年的追逐大名头、“硬通货”,转向那些艺术水准并没有太大差异、只是名气稍弱的二三线名家,这个收藏思路的转换直接导致了市场的某些变化。
古画:
比买一线名家普品有前途
中国古代书画一向是艺术品收藏里的“钻石地段”,好地段有好价钱,其中的大名头早已经是天价了,那怎么办呢?
谢晓东认为,古代书画可流通的数量太少,藏家群体都非常成熟,基本只进不出,所以很难再觅到价格低的好货了。但是,进入古画收藏的人只会越来越多,需求量摆在那里,怎么满足呢?有一个办法,因为按大名头搞综合性收藏困难太大,于是可以考虑专题性收藏。
比如在清代书画里避开非常热门的“四王”、“八怪”,专门收藏清宫大臣书画,清朝大臣里不乏文人学者、文化精英,但此前市场对他们认识不够,比如蒋廷锡、钱杜等,本身就在美术史上有一定地位,目前价格相比“四王”、“八怪”来说也不高,相对容易得手。
还有明末清初的文人思想家,当时有个群体,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吕留良、黄宗羲、顾炎武之外,还有很多人,艺术水准丝毫不亚于前者,只是普通人不太知道而已。比如汪琬、汪士慎、邢侗等,他们的书法非常好,前阵子,一件晚明四大家之一邢侗的临王羲之《儿女帖》扇面,就拍出了103万元,一件《奇石图》扇面拍出92万元。这在前几年都是大名家的价格了。
谢晓东提醒藏家可以换个思路,古代书画里一线名家的价格普遍太高,且精品稀缺,扔个1000万也只能买到普通作品,但同样这点钱,却肯定可以买到二三线名家的精品代表作,哪个有前途呢?
近现代书画:
名气弱点没关系
在前期市场最为火爆的中国近现代书画板块里,一线名家的价格明显走不动了,但即使这两年有所回落,绝对数仍是高高在上,看不出未来还有多少空间。
但是与齐白石、张大千等一线大名家在历史上齐名、如今却只能屈居二三线的名家当中,仍可见不少价值有待挖掘的人,比如张大千最为佩服的两个半名家,吴湖帆、溥儒和谢稚柳。民国时期,吴湖帆、溥儒的江湖地位高过张大千,市场价位也至少是旗鼓相当的,而如今他们的市场平均单价同张大千比,至少差了一半以上;谢稚柳与张大千在师友之间,名气、地位只差半级,未来资本会不会就此主动纠偏呢?
金陵画派也一样,地位排第一的傅抱石同紧随其后的其他名家相比,市场单价高出好几倍。同为金陵画派中人,钱松岩、亚明、宋文治等名家的精品近年来价位也开始上升。既然傅抱石精品难觅,价位又高,人们自然会到同一板块的二三线名家里去发掘机会。
二三线:
多半是非艺术原因造成的
今天对于所谓的“二三线名家”,大家的认识还不够理性,总认为二三线名家的艺术水平和成就低于一线大名家,其实并不见得。
从美术史上看,但凡成为教科书必录的一线大名家,都有一些基本规律,大体包括:师承来源、加盟社团、营销推手、社会声望、艺术变革、权贵交往、身世传奇、弟子传承和收藏圈子。但凡成为一线名家大师的,都离不开上述几条,而艺术成就只是其中之一。
根据这个原理,那些艺术成就并不差,甚至比一线大师还高的名家,只是因为在营销、推手、交游、社团、传承等非艺术水准方面相对弱一些,其价值没有被全然彰显,存在程度不一的价值低估。因此,转战二三线名家,就有了坚实的依据。
(责任编辑:程晓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