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访】林欣杰:新媒体艺术,包含能量转换的创作

2014-12-30 15:22:22 何妍婷

新媒体艺术家林欣杰

  导言:谈及香港的新媒体艺术发展,1980年出生的林欣杰(Keith Lam),是年轻的一代。新媒体艺术对大部分人而言,是缺乏情感的及远离生活的一种状态。作为新锐新媒体艺术家,他现担任艺术团体dimension+艺术总监,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和香港艺术学院的客席讲师。2008年,他荣获香港艺术发展奖2008之艺术新秀奖(电影及媒体艺术)”,并被《透视》杂志选为40under40:全球40位40岁以下的创意精英。

  但在林欣杰的创作中,更加凸显出装置和实体,“我很怕那种没有人跟人之间的沟通,如果作品里有互动,就会让人有一种熟悉感,在那个熟悉的状态里,可以看到另外一种状态,所以我强调要把人性加在作品里。”

  林欣杰同时创作很多电子声音影像,致力把新媒体元素注入具实验性的电子音乐,曾合辑《香港电气》、the Dusty City 和 When French Electro Meets Hong Kong等。有乐评人曾这样评他:“不知他手上拿着甚么样的奇怪仪器,却造出吸引人的音乐和影像”。

在”第一届深圳·新媒体艺术节“开幕式上,由林欣杰带来的开幕秀《轮回乐曲》

”第一届深圳·新媒体艺术节“上表演《轮回乐曲》的林欣杰

  能量转换,并融入概念

  雅昌艺术网:想请您先谈一下参加本届新媒体艺术节的作品。

  林欣杰:我参展的作品就是开幕演出《轮回乐曲》,这件作品是专门为这次艺术节创作的,因为深圳以前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剩下很多这种大工厂,艺术家对旧的事物都特别有兴趣,特别是有历史感觉的那一类。我第一次过来这里是因为上一年的深港建筑双年展,当时就在想,如果有机会在这里做作品,也许我会把以前工厂里大型机器的感觉带出来。

  很幸运地,后来真的要在这创作了。尽管现在深圳也是一个金融区,但这里仍保留着旧工业区的面貌。可以看到,在展厅的中央区,也保留了旧工厂的巨大的水泥柱群。我的概念是围绕历史旧时代,工厂作为旧建筑,成为这座城市变迁的忠实见证人,浮法玻璃厂当年以最先进的自动化和机械化,制成精致的工艺成品,这与新媒体结合科技与艺术的手法如出一辙。

  《轮回乐曲》把新构造的机械,以视觉和声音结合成动态雕塑,再次植入到这座旧式工厂,把工厂的机械美学重新启动,再度引出机械的形态和声音,以视觉和听觉把时空折合,演奏工业时代的艺术。我们的开幕表演,四位表演者的舞动,工厂的桩柱成为了表演者的演奏物,表演者以他们的肢体语言,重演工人们的劳动形态和工厂的流动,演奏出机械的动态视觉和声音,并引发一场时间轮回的表演。在展览的时候,观众也可以通过手机加入到我的作品里,成为我其中的一个表演者,就会变成五个人同时间演奏我的作品,所以是“五重奏”。

林欣杰个展《话之作》现场

  雅昌艺术网:在您看来,新媒体艺术创作当中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

  林欣杰:技术肯定是。我常常跟学生说,画画、做雕塑,错误可能是一种美,可是如果新媒体艺术在技术出差,比如编程、电子有错误,根本无法运作,所以从事新媒体艺术概念性很重要的,但是另外要兼顾技术层面。

  雅昌艺术网:在创作当中,您更关心什么呢?

  林欣杰:我不会因为科技而创作,那是很多人误解新媒体艺术的原因。新媒体艺术是“科技加艺术”,很多人会很容易被某一种新技术或者新技术的玩法吸引,进而做一件“作品”出来,那是错误的一种想法,从事新媒体艺术不是单纯是技术,而是通过技术的手法帮助艺术家去表达所想,所以除了解决技术的问题之后,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

  对于新媒体艺术,我一直提出一个概念,就是“能量转换”,比如雕塑就是雕塑,艺术媒介是固定的,但是新媒体过瘾的地方是,可以把某种媒介转换成另外一种媒介。比如我们可以把电变成声音,我们可以把声音变成视觉化,两者间是“转换”的概念,但不是所有的转换都会变成是一件艺术作品,重点是在转换当中,有没有加入自己的理念。

  雅昌艺术网:在您的作品中,实用性和互动性很强,为什么呢?

  林欣杰:我有一些作品是没有互动的,比如我之前有一个作品,基于某一个facebook里的数据,电脑每天会自动生成一个雕塑,通过这个雕塑,可以看到facebook的流量,但是没有互动;另一方面,因为人为的操控会影响到我的作品,如果如此定义“互动”的话,我的每一件作品都有互动性。但是,任何一个艺术家都不会去想功能这个问题。

林欣杰的作品 《城市密码:漫游者雕塑》

  从计算机到新媒体艺术

  雅昌艺术网:可以跟我们分享您参与新媒体艺术创作的过程吗?

  林欣杰:真正创作应该是2004年,刚好是十年前,中间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书。小时候,家里让我学画画,但我画画没有很好,后来家里边有了一台电脑,在我童年的那个年代,有电脑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我就每天玩电脑。年轻的时候,我以为自己会从事电脑类的工作,因为我大学念的就是计算机专业,大二的时候,我拿到了纽约大学的奖学金,在那里进修了一年动画专业,并第一次看到了很多新媒体艺术的作品。我经常去纽约的一个博物馆,那里有很多关于新媒体的作品,从那个时候开始对新媒体艺术产生了兴趣。但在到纽约之前我并不知道计算机可以做这么多的艺术创作,可以表达一些观念。从纽约回来后,我知道自己的方向是新媒体艺术,就开始尝试用编程技术做一些艺术作品。我在香港读大学只读三年,但是我在最后一年没有什么作品。

  毕业之后,我在一家广告公司担任制作,大概有半年的时间,由于工作很忙,我没有做新媒体的创作。后来,香港城市大学的创意媒体学院让我去做一个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研究,我在城市大学呆了一年,在这期间,我做了很多新媒体作品。之后,在香港艺术发展局支持下,我又念了新媒体艺术的硕士学位,这个学位不是学校的学位,而是香港艺术学院跟香港艺术发展局共同举办的一个新媒体艺术的硕士项目。我们班的同学都是艺术家,有几个是很有名的艺术家,而且所学的专业也都各不一样。香港艺术发展局从德国和美国找来一些比较出名的新媒体艺术家来教授。在这一年里,每一周最少有三晚我们都会在一起,有时候甚至是每晚都会见面交流。而且我们要在这段时间里做出作品,参加毕业展。后来,我的作品参加了香港的一个重要的新媒体展览“Microwave”。

  雅昌艺术网:您曾经在香港及纽约读书,在您看来,现在国内外的新媒体艺术生态是怎样的?

  林欣杰:我参加过欧洲的艺术节,新媒体对他们而言,不是高科技,一方面高科技他们已经发展很久,另外,他们非常理解新媒体艺术不是因为科技而科技。但在华人地区就变成另外一种,更加强调高科技的功能和互动,所以在认知上有非常大的差别。所以这次新媒体艺术节上,所有的艺术家作品都没有太夸张的互动,因为我想让大家知道新媒体艺术不等于是互动,如果是单纯的互动,对面机器已经做到,无需寻找艺术家。

  雅昌艺术网:在新媒体艺术里,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一直在不断变化,您是怎么定义您自己的创作的呢?

  林欣杰:新媒体艺术最麻烦就是这样,技术一直在变,即便是在用的东西都会一直改变,而且很难再找回老设备,比如现在我找一台能播卡带的机器都很麻烦。其实我的很多作品,对科技的要求非常低,甚至是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出现的机器装置,我是很喜欢实体设备的,我希望新媒体艺术是能够被触摸的,我超级不喜欢凌空挥挥手、点点头就可以做到的互动,我想让观众能直接触摸我的作品,实实在在地参与其中。 

  雅昌艺术网:谢谢!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何妍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