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则通,通则久——谈姬子墨道绘画的文化内涵
2014-12-30 16:05:26 予凡
当你发现一位甘于寂寞而勇于开拓探索的艺术家时,一定会同时发现他的艺术历程是一部艰辛与独创相谐、平淡与辉煌互映的生命交响曲。这是一种无为不为的境界。
姬子先生在山水画这块中国传统艺术的沃土上辛勤耕耘近五十年,经历了诸多坎坷与磨难,实现了自成风格、突破创新、境界升华的三重飞跃,积极探索着以体现东方文化精神为指归的艺术形式——墨道山水,确实令人景仰。
姬子在探索创作墨道山水的同时,还提出自己的艺术观——墨道论。他的这类作品以个性强烈的艺术语言,超乎寻常的构成形式,表现出一种宏奥深邃、大气磅礴的超然气象,既体现出他内在深沉的哲思与浩然的情怀,又给人以心灵震撼、妙语天钧的启示。这在当今形式纷呈的画坛上是难能少见的。本文仅就其墨道绘画的文化内涵作一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墨道绘画是传统水墨画的延续和开拓性发展
墨道绘画的第一个文化内涵是在继承传统水墨画基础上的开拓性发展。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水墨渲染法肇始于南朝的梁代,兴起于唐代。荆浩说:“随类赋彩,自古有之,水墨晕章,兴我唐代。”张彦远指出:“远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自唐以后,有笔有墨,墨中见色,色中见墨,遂成为传统水墨画的千古章训。
水墨渲染法的创立大大丰富了墨的表现力,很快受到了文人画家的青睐,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可以说水墨画与文人画有着相互界定的内在同一性。文人水墨画的兴起首先否定了五彩斑斓的丹青趣味,到宋代又进一步否定了传真写实的形似追求,加上元代倡导书画同体,逐渐形成一整套文人审美趣味的水墨画规范,导致了元明清七百多年独尊水墨画的总体格局。由于传统水墨画发展到清末,已日趋颓败衰萎,所以面对西学东渐的文化挑战,如何使水墨画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焕发青春,再现其高度的文化价值便成了新一代艺术家必须深思的重大课题。毋庸置疑,近代以来无论是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诸家的借故开今,以弘扬传统、为传统注入新机的延续创新;还是徐悲鸿、林风眠诸家以西画精神改造传统的开拓性发展,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其影响之深远自不待言。然而,姬子却能综合融会,另辟蹊径,知通达变,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水墨艺术语言,不留任何因袭的痕迹,幻化成浑然天成的感性形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具有开创性价值的贡献。
姬子从五十年代末开始专攻山水画,正处在中国画革新的时代背景中。他不仅深入学习过宋元以来诸大家的传统笔墨技法,借赏过吴、黄、齐、潘诸家的独创成就,同时还揣摩研究了傅抱石、宋文治、钱松岩、李可染诸现代名家的新风格、新笔墨,并多次到燕山、太行山进行写生,使其在七十年代后期便成了自己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这一时期,他在艺术语言方面明显地表现出继承传统笔墨技法的延续性特性。用一句近似俗套的话去评价那便是:“融各家之所长,出自家之新貌”。然而,艺术追求是无止境的,内在境界的需要决定作品形式,随着其内在境界的不断升华,在表现方面原有的技法便越来越不堪胜任,要解决这一内化与外迹难以统一的矛盾,没有任何可资参考的前贤,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创造。八十年代来,他从对东山魁夷色彩表现的汲取到对版画黑白处理效果的揣摩以及对西方现代绘画的鉴赏,经过多方面的寻求探索,终于悟了,通了,终于溶化锻造出了自己独特的墨道艺术语言。试看他的墨道作品,既能体现出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底,又能体现出师法造化的潜在精神,更能体现其强烈个性化的表现特色。这正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延续和开拓性的发展。通观其作品,在笔墨方面有以下特点:
(一)反白为黑的整体墨色构成。传统水墨画在所画主体之外总要留下大面积的空白,谓之不画之画。而姬子的作品则是施以大块的纯黑。纯黑墨色却构成了立像表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人以深幽神秘无尽包葳的韵味。这不仅增加了画面的重量感,克服了传统空白的空疏,同时也强化了墨的表现力,颇有益于表现深沉厚重的思想内涵。
(二)特殊的皴染技法。传统的皴染技法是以笔为主,以墨为辅,染不掩皴,以皴为骨。姬子则是皴染融合,充分发挥墨的表现功能,在用墨中见用笔的精神,初看似乎见不到皴法迹象,但内在却蕴含着不同皴法的效果以及用笔的苍拙骨力,因而总体上更显得墨色丰富,沉雄浑厚。
(三)浓重的积墨法运用。传统的积墨法是一层一层积染上去,运用不好就容易赃腻。姬子在积墨中则是,加强墨色反差,于薄中见厚,既很好地表现了墨气墨韵,又不失浑厚苍茫的气象。
二、墨道绘画是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开拓性探索
墨道绘画的第二个文化内涵是以民族艺术精神为核心,兼融西画因素的开拓性探索。自西学东渐以来,东西文化的取舍融合就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时代性课题。如前所述,其表现在美术界则是如何使用中国画这一民族的艺术形式焕发青春,重新显示出其高度的文化价值。那么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是什么呢?它又有哪些不适应现代观念的缺陷呢?概括地讲:求神韵、求内涵、重境界、重表现,不泥古、不媚俗,以及追求质朴生拙、淋漓天成的笔墨审美理想都应是我们民族独特的艺术精神。然而,传统的中国画缺乏科学的造型因素,沿袭着诗、书、画合一的固定模式,这无疑与现代的艺术观念是不谐调的。从近代中国画的发展来看,以吴、黄、齐、潘为代表的借古开今派理应属于民族艺术精神的一脉弘扬者,而徐悲鸿、林风眠为代表的缘西入中派则当数革新中国画使其走向现代化的开拓者。但无论中国画如何走向现代化,在不能丧失中国民族文化精神这一点上都应该是明确无疑的。
姬子作为一名专攻山水画的中国画家,其入手必然要首先继承文人画的传统,不仅要学习古人的笔墨技法,还要认真体会前人的审美趣味与评画标准,与此同时中国画的革新也必然是所面临的课题。他像近代借古开今派诸家一样首先是继承了文人画的优秀传统,在艺术上推崇徐渭、石涛、八大,励行其独抒胸怀,高扬个性,锐意创新的精神;其次是遵循道咸碑学书法的美学思想,追求钝角硬入、古朴苍拙、豪爽雄强的格调,并在临习《毛公鼎》、《散氏盘》以及西冷八家之一的陈鸿寿的隶书方面下过扎实的功夫。在渊源追溯上,他更崇尚北宋全景山水的大开镜,大气派,并没有拘泥于正宗的文人画规范。这就决定了他实质上是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精神基础上求创新思想的延续发扬者,这是无可置疑的。正是这种民族文化艺术精神构成了姬子墨道艺术的核心。
然而,如果据此仅把他看成是借故开今的承传者,那显然是不全面的。首先他在早年曾着力学过西画的素描,六十年代末他又深入研究了日本高岛北海关于地质学与山水画关系的专着《写山要法》,七十年代来又多次深入燕山、太行山进行实地写生,以科学的造型因素充实中国画的表现,这无疑与徐悲鸿一派的主张是一致的。众所周知,以写生方式谋求中国画革新的运动在五六十年代正处在高潮,很多中国画家身体力行,成就斐然。姬子以写生求变法的实践正是这一时代主流的延续。更重要的是随着其内在境界的升华与表现的需要,自八十年代以来,他除了研究东山魁夷的表现外,还有分析地思考借赏了从塞尚、凡高到康定斯基以来具有表现主义倾向各家的主张,并从整体上思考了自己的艺术形式问题。经过综合融会、不懈探索,逐步明确了集具象、抽象、意象为一体,以表现宇宙大道精神为内涵的立意原则,在形式上大胆地对所面对象进行了重组变形。试看他的墨道上水作品,那奇异超常的构成形式,严实变幻的立像造型,大起大落,大动大静的宏观气势,确是超于象外的一曲动人心弦的乐曲。在形式探索方面,这应该说是与林风眠借鉴西方现代形式谋求中国画发展的追求是一致的。姬子在创作方面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画面不留多余的空白,大胆地将西画的构图因素引入中国画;二是不在视觉直观上刻意追求屋漏痕,锥画沙的线条效果;三是不以题款补充画的不足,同时不提长款,只落一名,甚者只落一印而已。三点综合起来就是突破传统中国画诗书画一体的固定模式。这种开拓性的实践与中国画走向现代化的时代趋向是同步的。
姬子的墨道山水在东西方艺术的综合会通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尝试,但宏观上却依然保持着浓烈的中国艺术风貌,这不仅是由于其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水墨技巧,更重要的是其作品始终贯穿的是中国的艺术精神,其作品的境界体现了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他的墨道山水必然是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开拓性探索。
三、墨道绘画追求的是一种道可道非常道的哲学境界
墨道绘画的第三个文化内涵是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哲学的思考。他提出“墨道绘画”这一概念来概括自己开拓性探索的立意,一方面表明其渊源直接延续了中国水墨表现的传统,另一方面还表明了其创作是以表现自我心源上对宇宙大道的体悟为核心,从而弘扬中国古典文明中符合现代社会人生意义的精华这一宗旨。他认为这一精神正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哲思智慧。
从哲学方面来看,西方确定性思维固然导致了近代的科学与工业文明,但同时也导致了本体论哲学思考的失落。众所周知,在古代关心本体论的研究,而近代却重点在于认识论的研究。西方在古代产生了诸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至黑格尔等不少本体论哲学家,他们的思考结论总要以原理(第一原理)定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被确认为是不易的真理。然而,随着近代经验实证哲学的兴起,则又从确定的一端发展到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别一端,否定了认识本体的可能性。尽管这一派哲学在维护科学理性,批判独断论方面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其漠视人类追求最高理性的本能要求,导致意识形态的单一化、平面化与人类精神失去归宿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20世纪末,随着西学的传入中国首先从西方拿来了科学主义。然而,正当中国的知识界刚刚认识了一点科学与民族精神之际,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暴发了,战争的残酷事实告诉人们仅有科学主义并不能解决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问题,于是科学理性与形上追求的矛盾便又一次成了人类所必须关注的问题。2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的科玄论战正是这一具有时代性、国际性的问题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展开的一幕。直到今天这一问题依然是世界所面临而未解决的课题。
姬子是生活在这种文化背景中的艺术家,同时又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思想追求者,面对人类精神的困惑,他思考了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思考了形上追求的可能性及其结果的无限性等一系文化哲学问题,为了使自己的艺术成为具有时代文化内涵与启迪人心灵的载道形式,他潜心研习中国古典哲学,广泛地从儒、道、释各家中汲取营养,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思想体系,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角度对人类精神的课题作出了回应。“变则通,通则久。”他认为人类对宇宙的形上本质——大道的认识是可及的,同时又是无限的,认识大道的途径不在于科学的实证,而在于直觉的体悟是每个人都可以实现的,但由于体悟的角度不同,深浅不同,要想象实证科学那样得出一个确定而统一的结论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悟道俞深究俞应具有一种宽容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乃大”只有能涵容一切才能与道同一,这就是道的无限性。因此,“论道而非道”,“道恒无名”才是至理真言。鉴于此思考他悟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经过反复的尝试与摸索,终于创造出了其独特不群的墨道山水!
庄子说:“无听之以词,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听之以气。”试看他的墨道山水,大气磅礴,动者风起云涌,静者力压千钧,似山而非山,似海而非海,阴阳交错,大化流行,既悲壮又崇高,于有象中无象,于无象中有象,确实给人以震撼与启示。这是一种以象体道、缘道立象,得其环中、超以象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开拓性探索,其深邃混茫的画面给观者留下了无比广阔的思想驰骋空间。他的画本身就是不可名无达诂的浑然整体。古人曾有君子三立,“立德、立功、立言”的遗训,曾有“天行健,故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箴言,姬子作为一个艺术家,经过了近五十年的自强努力,在中国画的开拓发展方面做出了令人深思的探索性成就,并以自己丰富的作品立了自己一家之言,对中国画如何走向现代,东西方文化如何融会取舍,科学理性于形上追求如何统一等一系列时代的文化课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这就是其墨道绘画的总体文化内涵。
艺术史一再提醒人们:只有寓于哲思、潜心学问勇于不断探索的艺术家,才能为人类文明创造出新的价值。坦途无大成,姬子几十年如一日苦心追求艺术的实践再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真理。
于上谷滴水居
(予凡,学者,从事哲学美学、文化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王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