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011年度的篆刻艺术综述

2014-12-31 14:00:59 未知

  2011年的篆刻艺术总的评价是稳定发展的一年。在这一年内,推出了许多具有丰富的形式与内容的篆刻艺术创作展览活动;举办了许多印学研讨活动,其中的一些活动具有较高的学术性,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学术影响力;出版了一批篆刻艺术创作与印学研究的优秀著作;开展了多种形式富有积极意义的篆刻艺术及印学研究交流活动。年内印学研究的课题指向较为广泛,其中不乏优秀的论文与论著。篆刻艺术创作的形式风格与技法表现较为丰富,多年来在篆刻创作不同形式、不同技法探索出新的成果,在年内众多的篆刻创作展示活动中都有所表现与进一步完善。突出表现出了当代篆刻艺术经过三十余年的探索努力,在秦汉古印及明清流派篆刻的基础上,在创作与审美上赋以新的理念,在形式与技法上不断探索出新,表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通过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对2011年度篆刻活动的收集整理所录入的百项左右事件中,突出表现出当代篆刻艺术经过三十余年发展后的繁荣与稳定。

  如果说稳定性是年度篆刻的第一个特点,那么另一个特点就是多元化。多元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篆刻艺术创作理念、作品的形式及技法的多元化表现。就年内发表、展出的篆刻作品看,其中既有以中和之美为理念支撑下追求工稳雅致的作品;也有不以雕龙镂凤手段为能事,而运用各种不同的技法,在作品形式上求对视觉的冲击力,在创作风格上求个性化的创作表现;同时也有少数从美术的立场来进行篆刻创作的探索者。年内创作整体上表现出既不明显的、机械的效仿古玺汉印或明清流派某家的印章样式,又不盲从、跟风于当下篆刻名家,比起前些年的篆刻创作,这是一种进步,是创作者独立性、自信心加强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篆刻活动的社会运行方式是多元的、丰富的。就中国篆刻艺术院收集整理的2011年艺术年鉴中篆刻记事部分看,所录入的百项左右的各类篆刻事件中(当然是不完全的统计),只有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览一项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其他活动是由西泠印社、中国篆刻艺术院等不同的艺术机构、篆刻社团、地方有关部门以及个人举办的形式内容十分丰富的篆刻艺术活动。其中既有较大型的篆刻艺术展赛活动,也有一个省、一个市、某行业内的篆刻活动,乃至数人篆刻联展或个人篆刻的展览研讨活动;既有专题内容的篆刻创作展览,又有某种风格流派的篆刻创作展览活动;既有全国性的篆刻赛事及篆刻邀请展,也有地域性的篆刻艺术活动;既有老篆刻家如韩天衡的专题个展,也有篆刻新人探索性的创作展览活动;既有官方有组织机构的篆刻活动,也有民间沙龙式的篆刻活动等等,主办单位的多元化,展览形式的丰富性,参与作者及社会各方面的广泛性,共同奏响了篆刻繁荣发展的交响曲。篆刻创作形式与技法的丰富性、印学思想的开放性与多元化,与篆刻活动社会运作形式的多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多元化的艺术创作与印学研究需要多元的社会推介方式,而多元的活动形式反过来又推进着学术与艺术多元的繁荣发展,篆刻本体的多元与社会运行方式的多元,共同构建着当下印坛生机勃勃的局面。

  年内篆刻创作展示、学术研究、专著出版及艺术交流诸多方面有许多亮点,兹各举一例作陈述分析。就创作展览活动看,可以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为例,展览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分别在上海和广西南宁两地展出,得到了书法篆刻作者、尤其是中青年作者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共收稿五万余件,在入展的787件作品中,篆刻作品71件,占10%弱,获优秀作品奖的58件,其中篆刻4件,占7%。就书法与篆刻的数量比例来看,篆刻明显处于劣势,而且这种劣势比以往同类展览更甚(以往的同类全国性书法篆刻展览中,篆刻占入展总数一般在10%—15%之间,获奖占总数的10%左右)。就参与此次展览的作者群体看,一代新秀脱颖而出,一些资深的篆刻家未参加这次展览活动,可以看出作者的新旧更替,从参与作者中可以捕捉到当下篆刻发展前景的一些信息。就作品的风格看,追求工致精美、表现雅意的作品占展出篆刻71件中的三分之二,而表现性强烈的写意式创作只有十件左右,写意式作品中有半数以上是古玺印样式的作品。获优秀奖的4件作品中有3件是精工型的。比起全国篆刻专项展览,作品的形式表现性明显弱化,而精致文雅的作品成为主流,这对前几届全国性篆刻专项展览中以大写意印风为主流的创作现象有所改变。究其原因,或许是评委审美选择在集体无意识中发生了变化,而投稿作者有意识来迎合评委的审美口味,或许是篆刻艺术发展内在自律的规律所致,或许是经过三十余年探索新变之后作者群体性的向传统样式回归与现代反思所致,也或许是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对艺术创作审美选择的影响,或者是一代中青年篆刻作者基于生存与生活的需要而迎合买方市场的结果,而将这些年篆刻艺术“纯粹化”的探索与努力有度地回归到美同合一的过去,强化了篆刻艺术的“印章”属性。等等一切,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深入思考、梳理与研究,十届国展中的篆刻作品应该是既具有普遍意义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当代篆刻创作案例。对十届国展篆刻部分作品总的评价是稳定性大于创造性、技术性大于思想性、理性的选择大于艺术创造的想象力和激情。

  年内的印学研究学术活动,以西泠印社在杭州举办的第三届“孤山证印”国际印学峰会为例。这次印学峰会是西泠印社举办的“百年西泠·盛世风华”大型系列活动中最具学术含量的项目。这次峰会延续了对印学专家定向邀约与向社会广泛征稿相结合的形式,邀集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以及日本等地印学专家与会交流,并特邀代表性专家作主题学术报告。这次峰会论题范围包括古玺印与文人篆刻等印史研究,篆刻美学与创作理论研究,印章材质与篆刻技法及器用研究,印学文献研究,篆刻学学科建设研究,西泠印社社史研究以及书画印鉴藏等相关学科研究,等。除向专家特约稿外,从社会征集论文中评出获奖论文10篇,共有52篇论文入选此届印学峰会论文集。这次峰会作为国际印学研究的又一次高端学术盛会,不但集中展示了国际印学研究领域现存成果的积累,更将对促进海内外印学研究资源整合、共享与交流,进一步推动当代印学研究深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整个峰会的论文选题来看,偏重于印史研究,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和篆刻学科的理论研究,而对当下篆刻创作关注不够,峰会重学术研究,而加强对当代篆刻发展现状与当代篆刻审美的研究,对近三十余年篆刻创作理念及形式与技法的研究,以及对当代印人的研究、当代篆刻艺术社会存在形式特征的研究等等,应为当务之急。西泠印社举办的每三年一届的印学峰会,已在印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得到海内外印学专家以及篆刻界的认真关注。三届印学峰会结集出版了约200余万字的印学论文,可以说汇集了当代印学研究的精华,成为当代印学研究的重要舞台。

  年内的篆刻艺术与印学学术交流活动,我们以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台湾方面联合举办的“2011两岸汉字艺术节”为例。继上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在北京举办后,这次活动在台湾举办,活动包括“2011汉字艺术节邀请展”、“两岸篆刻名家展”、台北故宫“精彩一百国宝总动员展览”、“海侨风华——近现代名家书画展”、“两岸传统与实验书艺展”、“数字e笔书画展”等系列活动。在篆刻展中,展示了大陆49位代表性篆刻家的294方作品,并展出了部分篆刻原石,向台湾观众全面展示了大陆当代篆刻艺术创作的风貌。在研讨会上,大陆著名篆刻家韩天衡、黄惇、骆芃芃等人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艺术节活动的内容从历史到当代、从传统的书法篆刻到新的艺术探索、从艺术表现到科技实验等包容各个方面,以丰富的内容多角度展示海峡两岸的文化艺术。活动加强了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沟通了艺术信息,增进了两岸艺术家的情感,使台湾艺术界乃至广大民众更多地了解到大陆书法篆刻家的创作思想及作品风貌,对推进两岸书法篆刻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是一次高层次、高品位、有影响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在印学研究专著方面,以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黄惇编著的《中国印论类编》为例(该书出版于2010年12月,进入市场并产生影响是在本年度内)。这部专著经黄惇先生数十年广泛收集、整理,从大量历代印论资料中汇编而成。总字数约130万字,图片240幅,分为上下两卷。类编内容分为论印章源流沿革、论印人流派、论印谱、论印章审美、论篆刻创作技法及印材工具五编,并附有印论作者传略、人名索引、印谱索引。类编在汲取文论及其他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篆刻艺术自身特征,首次为印论审美范畴及各审美命题作了分类,如“印与诗文书画一体论”、“印外求印论”、“摹拟与反摹拟”、“自然天趣说”、“笔意论”、“印如其人说”等,突破了历史上仅有的印论文选形式。《中国印论类编》的编校整理,是印学史上第一次以现代学者的理论构架,建筑起的一座古典印论大厦。它的出版,在中国古代印论整理和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当代篆刻艺术的创作也必将产生积极影响。该书编著者是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他编著这部著作,从开始收集资料到最后成果历时三十年的辛苦努力,体现着一种学术精神。

  回眸2011年,在篆刻艺术创作和印学研究繁荣发展、表现出稳定性与多元化的同时,也有一些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年度内的篆刻创作以十届国展中的篆刻部分为窗口来看,就整体而言,表现出经过三十余年探索出新之后而达到的一种稳定性,这是当代篆刻创作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但站在艺术创作的本质意义立场看,具有原创意义的、具有较强震撼力的作品很难看到,新一代篆刻作者产生广泛的专业影响力而被社会认可的道路还比较漫长。当代的艺术创作需要时代的开阔视野,同时需要历史的深邃;需要作者的智慧与才情,同时需要深厚的文化支撑;需要步履的稳健从容,同时需要不畏失败的探索。稳定性与创造性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尤其是青年一代作者,他们代表着当代篆刻艺术发展的未来,担当着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进一步弘扬的重任。青年作者更应注重艺术创作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植根于深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努力拿出具有原创意义的篆刻创作。

  另一方面要提倡作者能耐得寂寞,认真深入传统,认真思考传统的篆刻艺术走进当代后应如何探索与发展。要远离浮躁与喧嚣,脚踏实地进行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年内在创作展览、学术研究以及开展活动等诸多方面,尚缺少深度与原创,一些活动流于泛泛,缺少学术理念的支撑。2012年秋季将在苏州举办的由江苏省文联、西泠印社、苏州市文联共同主办的“明清篆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是继几年前在苏州举办的“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的又一高端学术活动,必将对进一步推动印学研究,弘扬篆刻文化产生积极作用。我们期待与关注更多的有思想深度作支撑的具有原创意义的篆刻创作与学术研究成果出现。

(责任编辑:王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