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蒙德里安的生活启示录:营造对的空间

2014-12-31 14:07:08 未知

  文:迈克·怀特(Michael White) 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是最杰出的现代主义艺术家之一,但同时,他也是被人误解最多的一个。不过,泰特利物浦美术馆蒙德里安大展的联合策展人迈克·怀特表示,我们每个人或许都能从真实的蒙德里安那里受益一二。

  蒙德里安在别人眼中总是挺有距离感的,甚至有些缺乏人情味。他的画看起来并不那么具有表现力——人们总说它们“没有情感”或者是“机械计算出来的”。然而,根据我这些年来对蒙德里安艺术生涯的研究,我相信真相不是这样的。泰特利物浦美术馆的这个“蒙德里安与他的工作室”大展是第一个近距离聚焦艺术家工作环境的展览。通过策展让我确信,如果我们仔细去看蒙德里安的艺术实践,我们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甚至还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

  听从内心的声音

  之前关于蒙德里安的几乎所有展览都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展示;当你看着他的画作按着年份一字排开,不由觉得他一路走向抽象是那么稳妥。而将每一幅画作简单视作是理所当然地下一个阶段,便会陷入这样的误区:仿佛蒙德里安的最终成就在一开始就已胸有成竹。可实际上,他标志性的风格是他的发现,而不是他按部就班计划出来的。

  有一些重要时刻往往遭到忽略:当年蒙德里安豪赌一把,决心离开荷兰而去巴黎当艺术家。没有什么比这更冒险的了。当他1911年圣诞前夕踏上南下的火车时,他丢下的是他的未婚妻以及业已成熟的事业,那一年他39岁。

  走下火车的时候,那已经是一个全新的蒙德里安了。他深吸一口巴黎烟雾缭绕的空气,甚至硬生生地从自己的名字——“Mondriaan”——中减去一个“a”以誓转型。

  他一改以往相对舒适的生活方式,转而蜗居进了一个由艺术家工作室组成的简陋街区,在这座城市中鲜有人际交往,然而他的个人成就感却与日俱增。他在艺术上进入了一个激动人心的高产期。到巴黎不久后,他就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在这样一座大都市里,你可以那样完美地做你自己。”

  营造对的空间

  作为一名艺术家,蒙德里安的成就与他的另一种努力密不可分,那就是为自己富有创意的作品营造一个对的氛围。

  在他的职业生涯早期,蒙德里安曾经花了一年时间,抽身离开他繁忙的阿姆斯特丹生活,搬去荷兰南部布拉邦省的乡村过起了田园生活。他学着去适应更简单的物质条件,去发现朴素生活的价值。回到阿姆斯特丹后,他开始精简自己的工作室,使其成为一个更适合冥想的空间。

  之后在1920年代,蒙德里安的巴黎工作室便成了艺术家、评论家和艺术爱好者的朝圣之地。他逐渐将其改造成一个纯粹的审美之地。蒙德里安根据自己的绘画风格在墙上装饰彩色的镶板,甚至和各种家具交叉重叠。客人们往往看得入迷。艺术家本·尼科尔森(Ben Nicholson)曾回忆起初访蒙德里安工作室后的感受,那是一种“惊人的安宁”。

  1938年,蒙德里安考虑到战争的威胁,特别是自己已经被纳粹贴上了“堕落”艺术家的标签,而被迫离开巴黎。他飞往伦敦又辗转来到纽约,一路上又落下了比之前更多的财产,但面对这些损失,他心平气和。

  在蒙德里安最后的那些工作室里,他在进行任何创作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去营造一个对的环境。

  不急,慢慢来

  蒙德里安的一些画作只不过寥寥两三条线,比如他的《红、 黄、蓝构图C(No.III)》。你可能认为他只需要花几分钟就能画出这几条线了。但经过我反复研究蒙德里安的画面,不断发现他构图和上色时所留下的微妙痕迹,这是我以前没有注意到的——这是他耗费大量时间作画的证据。他并没有用尺作画,也没有套用任何格式来测度出这些图案;他所凭借的只是他几十年艺术实践所积累下来的判断力。你可以根据画作表面漂亮的肌理——上面的笔触清晰可见——看出它们是手工绘制的。色彩也从来不是现成颜料直接挤出来了事,而是各种颜料混合后细腻层叠出来的效果。

  当然,蒙德里安的创作方法有时也会带来麻烦。1932年,美国著名艺术经纪人西德尼·詹尼斯(Sidney Janis)去他的工作室买画,艺术家告诉他,他喜欢的那张画还没完全画好。一小块蓝色还需要再上一遍色——“可我等了一整年都没能得到这张画!” 詹尼斯后来回忆。

  保持正确的平衡

  蒙德里安的绘画是关于平衡的艺术。是的,他在画面上一个部分和另一部分的关系处理上花了很多心思,但这只是其一。值得注意的是,蒙德里安总是避免对称。他经常在画布的一边呈上大块的色彩,在画面中央则不费太多笔墨。

  1920年,蒙德里安和另一个艺术家就这个问题发生了争论,起因是他的一幅画(我们不敢肯定是哪一张,不过可能和《No VI/构图No II》很接近):“他说(那幅画)画面不平衡,黄色和红色有点冲,不和谐……我随即告诉他我们追求的是不一样的和谐;他说只有一种和谐。”

  是的,注重比例来处理画面是好事,但不能以牺牲活力和创造力为代价。蒙德里安想要避免的正是不断重复一个相同的结构。相反,他总是挑战观众的固有认知,迫使他们重新思考。如果以一物抵消一物的方式去达到画面平衡,那是很容易的。但蒙德里安的思路更加开阔,他让所有元素都参与进来,这也促使他不停地作画并不断琢磨出新的处理方法。

  对其他思想保持开放的心态

  蒙德里安是一个舞蹈迷。他瞧不上多愁善感的探戈,而钟情于爵士,特别崇尚查尔斯登舞——其以奔放热情而著称。“所有的现代舞蹈在如此有力快速的舞步面前都显得软绵无力。”蒙德里安如是说。1920年,一名记者造访蒙德里安的工作室,蒙德里安拿给他看一幅画,想给它取名为“狐步舞”。这位记者十分认可:“它有着同样的现代感和节奏感,有规律地来回往复。”

  1920年代中期,蒙德里安得到了一架留声机,便开始购入唱片,于是他的工作室不仅是个作画的地方,还变成了一个舞厅——人们有必要多思考一下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它们都不约而同地将固定规范与自由表达完美结合。尽管人们常常觉得,蒙德里安似乎是有意要将艺术精简到它最本质的状态,但其实,他对艺术与其他文化形式之间的关联非常敏感,也很乐意向它们借鉴。■

  (姜岑 翻译)

(责任编辑:王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