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叔孺印学思想管窥 —以其边款为例(下)
2015-01-08 14:09:28 彭作飚
赵叔孺 叔孺上书
以赵叔孺的边款来解读其印学思想,个中消息极为丰富。如“汉铜印中最工整者,非徒以驳蚀为能所可比。”远在岭南的黄穆父也在“季度长年”的边款里说:“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捧心效之?”黄穆父、赵叔孺不约而同的发表这样的观点来表达个人艺术立场,这不仅仅是出于巧合,必定是对当时某种艺术现象的批评之言。回头审视当时的印坛,在篆刻创作上奉行“剥蚀”,制印喜好“残破”的代表无疑只有吴昌硕先生。
赵叔孺 特健药
或许正是黄穆父、赵叔孺看到了吴昌硕流派的这种缺陷,才会以此种微妙的态度来表达他们对当时流风的不同立场。艺术是多元的,任何一种艺术观点、艺术现象独霸天下都是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只会阻碍艺术的多重发展。吴昌硕作为“印坛盟主”,门下追随者众多;如果初学者盲目追求残破与锈蚀的篆刻效果,自然会招来效颦之讥,其责不在吴昌硕而在后学者。“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孙过庭此论不仅仅是书法学习的金科玉律,也同样是篆刻学习之正途。
赵叔孺 锡山秦孙集古文字记
古玺奇纵、汉印平实,关于汉印学习明清诸贤早有定论。吴昌硕先生教导学生学习篆刻从汉印入手。风格强烈的艺术容易得其皮毛,徒追表象,终是南辕北辙,优孟衣冠耳!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对当世学子无异醍醐灌顶,当头棒喝!在新的时代,回看一个世纪以前赵叔孺先生的印论,怎不惊醒?当代篆刻经过多年的发展,繁荣的背后是高度的雷同。无论是大写意一类还是工稳一类,近亲繁殖尤为严重。大家都取法今人,互相抄袭,很少有人潜心研究周秦古玺和秦汉印,能够像赵叔孺这样书画印全能的更是少见。西泠印社近些年设有“吴昌硕奖”,要求获奖者必须书画印全能,多年考核没有一个人能够获此殊荣。当代篆刻看似繁荣,甚至有人放言已经超越明清。冷静下来冷眼旁观,此无疑是痴人说梦罢了。因为我们在综合修养上已经远远地输给了前贤。
赵叔孺 朱鸿达印
赵叔孺入印的文字有金文、小篆、汉隶、楷书等,无论哪一种书体在他刀下莫不以渊雅安静的态度示人。沙孟海在《印学概论》中云:“鄞县赵时,主张平正,有不苟同时俗好尚,取之静润隐俊之笔,以匡矫时流之昌披,意至隆也。赵氏所摹拟,周秦汉晋外,特善圆朱文,刻画之精,可谓前无古人,韵致潇洒,自辟蹊径。”赵叔孺在“南阳郡”边款中明确指出:“宋元人朱文,近世已成绝响。”赵叔孺朱文印面目繁多,最为世人称道的是抚宋元朱文一类。沙孟海《沙村印话》中谈论赵叔孺圆朱文说:“其为元朱文,为列国玺,谧栗坚挺,古今无第二手。”赵叔孺对篆刻史的贡献尤其巨大的是对宋元朱文印章的发掘与整理,后来陈巨来得以成大名,正是得力于赵叔孺;没有当初赵叔孺筚路蓝缕之功,就没有陈巨来的成就,更没有今天工稳一路印风的大发展。
赵叔孺 朱氏金石
以赵孟为代表的前代印学家所作印章多用小篆,风格刚健婀娜中饱含拙朴气息。宋元两朝文人、书画家以及藏书家多喜使用,宋元后斯道沉沦,渐成绝响。到了赵叔孺时代,他上溯宋元传统,对“圆朱文”一脉的作品进行梳理,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试看赵叔孺所作“赵”“赵氏叔孺”“大雅”“天水郡印”“古鉴阁”“特健药”“眉寿”“虞琴秘笈”等虽都统一在宋元印的格调里但不拘泥于形似,明显的带有个人深刻的艺术理解。与宋元诸家相比,赵叔孺篆书功力深厚,以之入印自然不同凡响。陈巨来承叔孺老衣钵,在其师的基础上把圆朱文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呈现出极端的规范化、秩序化,甚至“美术化”。这对于宋元朱文印的传承和发展是福音吗?当代印人学工稳一路者往往师法陈巨来,以“制作”“粉饰”“设计”为能事,把篆刻高度工艺化了。而赵叔孺宋元朱文印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更注重笔意的表现,而不刻意追求精工。
赵叔孺 赵时 印
“秦人小玺结体极工。刻印家多未能貌之。工此者昔唯巴予籍一人而已。”这段边款谈论的是关于三晋小玺的创作态度。三晋朱文小玺明清印人因时代所限,对其断代有误,以秦印统称之。又因古文字研究尚不完备,入印文字缺乏,明清两朝篆刻家创作经验很是欠缺,彼时印家唯有巴慰祖一人可直入三代堂奥。赵叔孺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所以说:“刻印家多未能貌之。”“秦汉印中小者尤为精整,学之非易。”两段印论一称“极工”,一称“精整”。
赵叔孺 叔孺
可见,叔孺老推崇的还是“工”“整”二字,认为“学之非易。”赵叔孺自己的创作讲究文字安排,对边框处理也是精心设计、惨淡经营,从不刻意破边。他往往是以一个宽厚的朱文边框立身,印内文字活泼而姿态妙趣横生;奇逸的文字、庄重的边框使其篆刻寓奇正之变。从他早年的“赵氏藏器”“叔孺”等几方创作来看,在福建岳家读三代金文的经历对他的创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三代金文那种气息比较难以把握,以之入印如何协调是一个大问题。
赵叔孺 絅孙
吴昌硕、黄士陵以金文多字入印就存在气脉不畅之病,究其原因就是对金文字法把握、理解欠缺。当然,这并非个人问题,是由当时古文字研究的局限所致。赵叔孺的“绳武鉴赏”“虚静斋书画印”“文彝轩主心赏”等几方文字协调的非常精妙,字字有变化,互相揖让而又和谐统一。“絅孙”“奚鄂铭鉴赏”皆为纯粹的古玺面貌,但以切刀刻就,可以领略到叔孺早年从赵之琛那里传承的浙派切刀法。
赵叔孺 秦淦
镜铭文字变化多端,历来印家以之入印者少。赵叔孺为洪承祓刻印其款曰:“汉镜铭文字秀劲,取其法以治印。” 叔孺所在意者在“秀劲”二字,这种主动追求“秀劲”的艺术思想终叔孺一生一直是贯彻到底的。“饱香室”“原名斝” 自题曰:“取法新室镜铭”,其实还多简书笔意,如“斝” 的最末一笔向右下趋势与“名”呼应;“原名”整体靠上方, 下部空间空出,“斝”上部空间空出,这种章法其实还是属于古玺常见的,叔孺活用之。整方印章线条细劲挺拔,恰好是应验了赵叔孺所提倡的“秀劲”宗旨。
赵叔孺 犬养健印
赵叔孺边款里面内容还涉及其他好多方面,因其文献价值不如前述重要,故不一一赘述。赵叔孺作为海派篆刻巨擘, 名声远播,他在民国时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时隔一个世纪, 重新来解读赵叔孺的篆刻,讨论其艺术思想,对当代篆刻创作无疑有着特殊的启示意义。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