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非遗崛起:竹藤编产值超40亿
2015-01-09 10:52:09 未知
“非遗”求新
新年新气象,竹藤编这一古老“非遗”技艺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蓬勃朝气,吸引大批年轻人和“洋设计师”投身其中,既解决传承难题,又赢得外销30多个国家的市场,产值超40亿元。
陈清河手把手指导学生学习竹藤编技艺,这些年轻人将成为安溪家居工艺文化产业的创新中坚力量。
本报讯 (记者庄建平 张九强 文/图)竹、藤、草、铁,这些不起眼甚至有些“土”的材料,在安溪人灵巧的双手里,变成了颇具文化创意和时尚气息的家居生活用品和装饰品。站在新年的开端,这项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创新魔法棒的指引下,焕发出充满力量的新朝气,成为泉州“非遗”传承壮大的范本,给其他技艺以启发。
安溪竹藤编技艺历史悠久,可以追溯上千年,日前刚获评成为国家级“非遗”。30多年发展历程中,安溪藤铁产业顺应时代潮流跨越了三个阶段:从最早的上世纪70年代竹藤编织到上世纪90年代藤铁工艺,再到新时期家居工艺文化产业。如今,作为“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安溪藤铁工艺已经走进了海内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摆在了当地的家庭、餐厅、酒吧和公园里。目前,安溪已拥有藤铁家居工艺企业400多家,加工点3000多个,从业者12万人、年产值40多亿元,成了安溪继铁观音茶产业之后的第二大民生产业,令人刮目相看。
近年来,安溪将藤铁产业提升拓展至家居工艺产业,并出台《关于促进家居工艺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措施》,更好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从竹藤工艺品升级到家居工艺文化产业,安溪这项“非遗”老技艺走出了一条转型新路——山区里的传统手工艺,正成长为一个欣欣向荣的时尚产业。
泉州是“东亚文化之都”,各级非遗项目多、历史悠久。然而,大部分“非遗”给人的印象就是:少数传承人在坚持、作品在博物馆展出,有些“非遗”甚至面临传承危机,生存维艰。安溪竹藤编技艺却一反传统技艺给人暮气沉沉的印象,呈现出蓬勃的朝气,藤铁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其中缘由值得深入探究。
“避免同质化竞争,重视产品研发创新和专利保护,是家居工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导向。”作为老艺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溪竹藤编技艺)省级传承人陈清河为产业振兴大声疾呼:“新”与“变”才是产业发展的灵魂。
新年伊始,在求新求变的道路上,安溪竹藤编“非遗”传承人和家居工艺文化产业从业者们不懈努力,推动产业不断升级。依托安溪县华侨职业学校及安溪劳模创新工作基地(家居工艺文化产业),青少年学生们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来认知并进入这个行业。开传统工艺先河并连续10多年聘用“洋设计师”,数十家企业的研究所每个产季都能创造出成百上千个新品,为企业赢得更多注册版权和相对应的利润。在多项创业和研发基金的基础上,安溪县还下发《关于促进家居工艺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措施》,强化产业扶持,做大做强产业、反哺“非遗”传承发展。
藤工艺品的制作环节多,又是手工制作,附加值高。
□本报记者 庄建平 张九强 文/图
壮大
从“非遗”技艺到富民产业
从体制到材质,从产品到市场,安溪竹藤编一直在创新中裂变,在变化中摆脱事物固有的衰亡周期。
一根根细长的藤条,在尚卿女孩朱燕卿的手中来回穿梭,最后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只可爱灵动的“大黄鸭”。普通的竹、藤、铁,在能工巧匠的手里,幻化成各式各样的造型,并漂洋过海,摆在亚欧美国家家庭的桌上,成为时尚流行的标签。
如今40多亿元的藤铁产业,起源于30多年前的一个热水瓶外壳。1972年,福建省第一家工艺企业——安溪县尚卿竹编工艺厂成立,当时的主打产品就是竹编热水瓶外壳。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竹藤工艺迅速向整个安溪县辐射,截至1998年底,全县已拥有各类竹藤工艺加工企业270多家,年产值上千万元的骨干企业30多家,年出口值近10亿元,从业人员10万多人。
1991年,安溪在中国首创“藤铁工艺”新艺种,成为中国“藤铁工艺”的发源地。在当年“广交会”会上,藤铁工艺品成为欧美客商的抢手货。然而,好景不长,1998年,东南亚金融风波爆发,国内工艺品出口困难重重,英发家具装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明辉回忆道,当时,安溪竹藤工艺企业及时把市场转移到欧美,根据欧美工艺品市场流行的款式和色泽变化,及时创新,设计生产出藤铁类、塑编类工艺品,迅速占领欧美市场。
目前,安溪藤铁产业年产值40多亿元,工艺品已畅销东南亚、欧美、中东市场,并逐步拓展到非洲,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大批骨干企业与国外客户、批发商、代理商建立起长期的业务往来关系,市场销售相对稳定。工艺行业的兴起,带动百业发展。为给全市工艺行业提供更好的服务,许多专门从事胶漆供应、树脂工艺、丝钉铁线、纸箱包装等的专业厂家竞相在安溪县迅速崛起。
近10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调整;国内市场原材料、人工费用不断升高,安溪藤铁工艺产业的利润空间也一再压缩,市场一度疲软。在安溪县有关部门的带头牵引下,藤铁工艺产业改变过去以出口为主的单一路线,开始实行国际国内市场“两条腿走路”。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安溪藤铁产业实行线上线下两个市场的联动开发。引人注意的是,在尚卿乡有一个被评为“中国淘宝村”的灶美村,全村308户,超过250户经营网店销售藤铁工艺产品,年销售额达3亿多元。
同样是“非遗”,安溪铁观音和安溪竹藤编蓬勃发展,安溪蓝印花布却濒临失传。一兴一衰的比较之下,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动“非遗”传承发展的命题更为凸显。在陈清河看来,“非遗”要传承发展,决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单纯的保护,无法形成经济社会效益,必然注定是短命的”,因此必须将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并举。他结合安溪竹藤编发展历程说,从体制到材质,从产品到市场,安溪竹藤编一直在创新中裂变,在变化中摆脱事物固有的衰亡周期。
日前,安溪县下发《关于促进家居工艺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措施》,以财政资金的加大投入,强化对国内外市场开拓、技术改造和研发创新、鼓励参加工艺美术和技能大师等技术人才评定、加强家居工艺版权保护等四方面的产业扶持。未来,业界还将以产学研结合的理念设立研究所、人才培养基地和相关专业等公共平台,做大做强产业的同时反哺“非遗”传承发展。
竹藤技艺传习室将培养本土设计师
传承
劳模和“非遗”传人
进学校带徒授艺
手把手的教导,传递了安溪竹藤编技艺的火炬,如今,这把火炬传导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里。
“经纬线之间要垂直,经线之间的距离要一样。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在安溪华侨职校的安溪劳模创新工作基地(家居工艺文化产业)内,75岁的陈清河一丝不苟地指导家居工艺专业的学生研习竹藤编技艺。
陈清河是全国劳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溪竹藤编技艺)省级传承人、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三个不同领域的头衔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折射出当地对于这项技艺及其领头人的重视。而这些头衔的汇集,对于推动安溪竹藤编技艺的传承和相关产业的壮大,无疑提供了更为丰厚的条件。
手把手的教导,传递了安溪竹藤编技艺的火炬,如今,这把火炬传导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里。借助职校、中小学校、各种文化活动的平台,更多年轻人开始了解、喜欢这项技艺。
这个劳模创新工作基地还有好多块牌子,包括非遗技艺传习所、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安溪县家居工艺文化创意中心等。工作基地里共有18名成员,大部分都是国家级、省级、市级劳动模范,以及技艺传承人、工艺名人、大师等。基地下设5个劳模创新工作室:竹藤技艺传习工作室、家居工艺创新工作室、陶瓷创新工作室、新材料运用创新工作室、茶礼包装创新工作室,还将设立家居工艺文化研发中心、家居工艺文化教育培训中心、家居工艺文化新品展示中心、家居工艺市场拓展中心,推进群众性的创新活动。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基地自2012年创建以来,共研发了3000多件新产品,其中30多件作品在全国比赛上获奖,为产业创新注入了活力。
陈清河是竹藤技艺、家居工艺创新方面的领军人物,18岁开始就进入竹藤编行当,上世纪80年代在安溪尚卿乡中学的高中竹编工艺班授课,如今依然走在安溪竹藤编技艺传承的第一线,有近两万名徒弟了。“以前是一个人在发力,现在是大家一起来发力。”老陈觉得,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建立创新工作基地很实在,把这些“身怀绝技”的劳模、工艺大师聚集起来,共同发力。技艺得以传承了,安溪家居工艺文化发展得更好了,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将逐步得到提升。
“用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通过劳模讲堂、专题讲座、技术交流等形式,将老艺人长期积累的操作技能和工作经验传授给青年人。”安溪县华侨职业学校校长林曲尧说。
在产业人才的培养上,政策也在发力,形成导向。安溪县委副书记陈文聪表示,该县对竹藤编技艺传承人进行建档,设置传承制度,对被确定为国家级、省级的非遗传承人,分别给予20万元、5万元的奖励,将市级非遗传承人的传承经费提高到2000元以上,带动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行列。
竹编工具给农民带来了财富
破篾需要胆大心细
篾丝可做得如发丝一般
坚硬的竹丝编出各式器皿
巧手编出漂亮造型
转型
本土新人和“洋设计师”
携手推动创新
在其他行业才开始尝试聘请国外设计师时,“洋设计师”们已在安溪多家大型藤铁企业工作长达十几年。
2014年6月18日—21日,第12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在福州举行,安溪劳模创新基地展位深受欢迎,成为人气最旺的一个展位。中美合资企业厦门通士达有限公司对安溪铁艺结合LED与太阳能光源等新材料的运用十分感兴趣,现场与创新基地达成联合开发新型灯饰灯具意向。
这是藤铁产业不断推动产品创新的一个生动体现。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安溪县的藤铁工艺企业负责人利用各种机会,用心收集国际市场需求信息,探讨国际市场需求情况和变化规律。同时自费到美国、新加坡等地考察市场,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不惜重金聘请设计师,并将设计师的经济利益与设计产品的质量挂钩,以调动其设计的积极性,更好地研发出流行产品,抢占市场。据统计,2000年以来,安溪建立了10多个工艺研究所,每年设计创新出上万种新产品,深受广大海外客商的好评。
贤发工艺品有限公司的老总谢锦贤做藤铁加工已有20年了,参加广交会时带去新设计产品有5000多个品种货样,订货产值达到6000万美元,主要销往欧美地区。 “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生存。”聚丰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连福说,公司每年拿出销售额的5%,作为新产品研发经费,并引进国际知名设计师,组建一流的研发团队。每年一开春,聚丰的设计师工作室便热闹起来,英语、法语、闽南话交织在一起,来自多个国家、地区的设计师们展开“头脑风暴”,集中设计出约5000款作品。聚丰公司已获得2项制作工艺专利以及500多种版权。
在其他行业才开始尝试聘请国外设计师时,“洋设计师”们已在安溪多家大型藤铁企业工作长达十几年。据了解,安溪现有4家县级专业研究所、16家公司研究所,全部致力于藤铁产品新式样的开发以及新型材料的试验。
与时尚和流行的接轨,赢得的不仅是市场,还有年轻的人才。当土生土长的藤铁产业升级为家居工艺文化产业,市场空间打开了,也为吸引人才筑起了更大更漂亮的“巢”。
在安溪县华侨职业学校,认真学习竹藤编技艺的青少年学生学习的是“家居工艺专业”。该专业的美术课程老师郑金杰介绍说,学生们不仅学习竹藤编技艺,也学习美术基础、素描、色彩等设计类课程,目标是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家具工艺品设计师,“这样的培养目标和模式,更适合产业需要,也更吸引学生们就读”。
上世纪的主力产品——竹编热水瓶外壳
上世纪安溪尚卿乡竹编生产场面
竹编瓷瓶工艺复杂
美观精致的竹藤工艺品
藤铁产品式样成千上万种,每年还会推陈出新。
(责任编辑:牛静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