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石云诗“月满去耕山”境界阔大(图)

2015-01-10 10:41:29 时新

  

诗的个性首先是意象的个性

  几位老乡晚饭小聚,其间谈到诗词,皆推“月满去耕山”诗句,由此而认识了石云任建国君。后读《石云诗草》,知石云于诗文皆有成就。

  就诗而言,我自己亦是由喜爱而起,后又在诗词学会服务,接触开始多了起来。近日,总在思考当代诗词应该如何写的问题。以为,写当下我们自己的生活,才会有所前进。而其中,写诗者又须有诗的个性,这一点至关重要。前人留下了那么多的诗词作品和诗词理论,这些诗作和诗话、词话,不仅搜尽了古人生活的诗材,而且探讨和说明了那其中的一般。使得我们这些后来者,常常亦步亦趋,学舌于诗间。而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与当下的生活不搭界,不能引起读者的理解和情感共鸣。因此,写当下我们自己的生活,又须写出诗的个性。应该是目前诗词创作努力的方向。

  诗的个性,首先是意象的个性。

  “倦眼青灯苦,何如读晓光。”(《晓读》)作者将苦读之时光,由晚上移到了早晨,便将诗人常常的愁苦之夜读,成为充满生机的晨读。“秋风(微博)最是无识趣,开了黄花白我头。”(《青海湖夜思》)黄花、白头是诗人常常感叹的两种意象,但作者却将二者对立起来,又将其原因归之为秋风。积极向上成为这两种意象连接的纽带。“俯仰人间多少事,新枝着绿又逢春。”(《雨中观燕》)人间事与春天的绿枝,本无联系。而作者将新枝着雨而绿这一生意盎然的趋势,比之于人间诸事,整个精神为之振奋。作者这种捕捉个性意象的能力,使得读者能耳目一新。

  诗的个性,重要是意境的个性。

  “兴来吟古句,月满去耕山。”(《山间农事》)这是一种造境,即将月上夜空,满山青光的静寂之时,耕田于山野之中。这种境是诗中之境,不一定是实境。但这种境却能将诗人的心境,洗炼到纯洁极致。所以,常能引起读者的感叹。“独坐丛林高远台,淡浓总向笔头开。仙翁辣手湿云动,顷刻迷雾山雨来。”(《读宽堂先生画》)这是二次造境。先是画家对于自然实境的再造,而后诗人又一次对于画家所造之境的再造,即再造之再造。但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了自然之境的生气。“顷刻迷雾山雨来”,自然之境的生气与动感,历历在目。此乃诗人功力之所至。

  诗的个性,使读者能深切地感觉到诗人情感的个性。

  “一柄锄头一卷书,身乏卧看意踌躇。童儿挑面呼爹醒,饕餮须臾碗底无。”(《田家》)田家乐趣,跃然而出。“中夜思忽起,花著明月梢。”(《咏杏花》)杏花之品格,与明月之素洁,皆作者情感之所向。“借得十斗汾州酒,醉看黄莺吟我诗。”(《春日梦语》)诗酒与黄莺,亦可看作作者的诗胆诗魂。

  诗的个性,应体味到诗背后的作者个性气质。

  “葱木笼孤舟,秋高山是愁。将心托大雁,任意去来留。”(《读髡残》)愁如高山,是一种压力,心灵的压力。而见高天之雁,南来北往,即解愁意为任意之心,来、去、留,皆不以为意。“澄湛无城府,曲弯有耿肠。”《山居》。不设城府,不欺人,人亦不忍欺。虽回肠九曲,却有耿直一性。诗中若不能抒此等性情与气质,就失去了中华民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

  诗的成败,即在于有无个性。诗词是个人的思考与写作,亦是个性的张扬。如果没有了这一点,其诗即不可读。

  时新(文)

(责任编辑:彭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