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夜巡》:荷兰人的朝圣之旅
2015-01-12 15:02:04 奕品
夜巡(油画) 1642年 伦勃朗
“伦勃朗:晚期作品”特展正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展出,这场被称作一生只一次的展览是首次对伦勃朗晚期创作的深入探讨。策展人贝特西·威斯曼说:“在他去世后的350年后,伦勃朗依旧是如此令人惊讶。他的技术革新,以及他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见就如17世纪一样新鲜而意义重大。”
在所有西方艺术巨匠中,伦勃朗·范·莱因的天赋是最难描述的。他少年成名,30多岁便已登上事业巅峰,这一阶段其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光影效果非常明显,深深地影响了同时代的画家。但是,伦勃朗的后半生灾难和不幸接踵而至。因为不善理财而破产,债主的追逐伴随他余生;孱弱的妻儿接连去世,此后的伴侣被斥责为“妓女”;市民的审美趣味发生改变,他的艺术追求和公众渐行渐远……这一时期,他的生活充满了悲伤与苦楚,他的内心常常自我反省,他的笔触往往是肆意而粗糙的。《卫报》曾评论道:“负面力量在我们身边,就像伦勃朗画中的黑墨水般浸入生活。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在爱和真相中获得救赎、找到答案。也许,没有任何一位艺术家有伦勃朗一般的勇敢精神,勇于直面黑暗或是光明。”
1642年,被认为是伦勃朗人生的分水岭。在这一年,艺术家完成了他最伟大的杰作之一《夜巡》(The Night Watch),而今这幅集体肖像画已成为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的镇馆之宝。画作的委托方是阿姆斯特丹火绳枪兵公会,伦勃朗充满创见地将公会成员错落有致地安排在画面各个方位,呈现出一幅生动自然的效果。
画面中,一片夜色笼罩下,伴随着激昂的鼓点,这些自卫队民兵汇集在高举的旗帜下,正准备出征。画面中心,穿黑衣、佩红色肩带、手持长棒者为弗兰斯·班宁·柯克上尉。他伸出胳膊,引领队列向前。紧跟着他的是中尉副官,手持一把头部扁平锋利的戟,正在接受队长所传达的指令。出自阿姆斯特丹盾形徽章的十字纹案装饰着他的衣服翻领,这意味着这些士兵属于阿姆斯特丹火绳枪手民团。在班宁·柯克上尉身后,蹲伏着的士兵可能刚刚开过枪,他戴的头盔上有一圈橡树叶。而橡树叶是火绳枪手的传统象征物,也是画面中众多符号指示物之一。这些符号象征着火枪手这个职业团队,同时也是指阿姆斯特丹。上尉左边一个穿金色服饰的年轻女子形象出现得比较突兀和意外。她是民团的吉祥物,她的腰带上挂着一只死禽。而这个民团的盾徽上有鸡爪图案,因此这里清晰画出的死禽爪子是在暗示民团的徽章。
伦勃朗在画面左下角有签名,还在画面后方一个长矛手士兵的头盔耳后暗插了自己的头像局部。根据其特征明显的鼻子和那标志性的软顶贝雷帽,可以判定是画家本人。他仿佛是透过钥匙孔在向场景中观望。
在17世纪的荷兰共和国,民团自卫队的群体肖像很常见。画面里的人物通常被整齐有序地进行排列,每人都占据大小相似的画面空间,彼此的显眼程度也差不多。伦勃朗这幅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类似于以前时代的宗教历史叙事画,营造了充满动作的场景,场景中的民兵们正要列队出发。每个民兵都付出一笔费用让画家将其呈现在此画中,背景的一个盾牌上还标注了所有人的名字。伦勃朗利用大片的黑色背景来强化场景效果,每张面孔、头盔和武器上的高光区域从黑色中跳脱而出,更显生动。
但这幅画在当时并未收获广泛的认同。阿姆斯特丹人早已见惯了集体肖像的固有样式,他们无法接受自己在群像中仅露出半个脑袋、一个肩膀,或者隐没在黑暗中,却要付出和别人同样多的价钱。正是这件作品的委托纠纷影响了伦勃朗的声誉,也暴露了他个人艺术创作的理念与市民的审美期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尽管饱受争议,伦勃朗的创作激情却没有因此而衰减,反而积聚出新的力量,相继创作出许多诚实坦率、直击灵魂的作品。在被市场和命运抛弃之后,在某种程度上,他获得了另一种自由。
(责任编辑:秦连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