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经民:“石头自己会创作”
2015-01-12 16:22:23 未知
人物名片
王经民,1967年出生,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惠安石雕”福建省代表性传承人,现为新海峡石业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惠安县雕刻艺术研究会会长。
代表作:《听箫对月图》
虚空有明月,箫声其衷肠。画面体现雍容华贵的月下贵妇人,在月圆夜色中听箫抒怀的浪漫情节。整件作品采用高浮雕手法,融入所有雕刻技法,对人物进行细腻刻画,挺立的大树、竹草和叠石表现得淋漓尽致。中间月亮与人物的安排巧妙合理,尤其是整个画面的疏离关系处理十分到位。
面对一块石头,王经民会习惯性地揣摩它的质感、形状、纹理,脑海就浮现出适合雕刻什么题材、运用何种技法,可以摆放在哪种环境等。“石头自己会创作,是它带着你揭开覆在它内在神采上的面纱”,他笑着说,但很快又认真起来,“千篇一律生产传统雕像的路子会越走越窄,创作个性化的艺术品才能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
质地纹理皆为灵感
在传统惠安石雕与现代石刻艺术结合的基础上,王经民注重根据不同石材与不同雕刻内容,充分发挥石材质地、自然纹理与形状的特点,运用不同的工艺技法,在不同的环境空间创作各种不同个性、风格各异的作品。他的《济公》、《听箫对月图》就是这方面的杰作。
王经民有着自己一套的创作流程:首先根据作品应用环境和运用所需选择石材,对雕刻题材内容进行设计,然后对采用何种工艺技法、雕刻表面应采取哪些肌理进行思考并确定方案,然后再充分运用各种相应的技艺手法进行雕刻。例如,“浮雕”必须采用“压地起伏”的手法,把逐层的高度向下压低,高点与低点的距离、形体、起伏不可太强烈、层次明显有序;通过石材表面自然纹理与雕刻内容确定表面肌理,采取磨光、细凿、点状线条与自然面相结合,形成着色效果,使构图空间和纵深感依层次铺展得错落有致、疏密得当。
勤学少年半年涨薪
“白天打石,晚上画图”,是王经民少年时期生活的写照。由于对闽南俗称的“打石”很有兴趣,他15岁开始就跟随父亲王清标在惠安石雕厂学习石雕刻技艺,全面掌握了包括雕扑、平直、打巧、镂剔等的石雕各项技术,和包括沉花、线雕、影雕、浮雕、透雕、圆雕的各种雕刻艺术。18岁时,王经民就到晋江石雕工厂工作,不到半年就叫厂里涨工资了,“因为我做得最好看,速度又快,往往比别人快一倍。像泉州大桥那种石狮子,我一天可以打三只,普通工人一般一天打一只”,说到这里,王经民露出了孩子般得意的笑容。
办厂后,好学的王经民对石雕工艺流程进行改革,首创按每个技工特长分工序流水线作业的管理流程,使工效提高了两倍多,“学得快,做得也快,而且质量更好”,大大增加了惠安石雕企业效益。
热盼大师云集惠安
“发扬惠安石雕,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王经民自21岁开始带徒,着力于传统石雕文化与现代石雕刻艺术的传承,培养出一批独立创作、作品得到好评的产业接班人。在他看来,石雕无疑需要大师,大师将极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操作上,可以大师工作室的名义接单,由大师监制并把握关键环节,工作室团队参与制作过程。王经民设想,若能在崇武海边做一个类似“大师工作园”的项目,邀请各种工艺美术大师入驻,形成一个聚集地,既能发展工艺美术产业,也能发展旅游产业。游客来到崇武,可以看到工艺美术创作表演,也能买到一些特色工艺品。
临别前,王经民向我们展示了一些他刚带回来的田黄石,“以后可能会拿起来雕刻”,一向喜欢钻研的他或许又将在新的艺术领域大展身手。
(责任编辑:牛静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