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收石墩”风在泉州藏家中兴起 较少进行二次收藏

2015-01-20 11:12:35 未知

  原标题:雕栏玉砌今犹在

  □记者 魏婧琳 文/图

  石墩也叫柱础,是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基础构建,无论在选择石材方面,还是在形体设计和装饰细节上,都环环相扣,创造出一件件集实用功能、雕刻艺术和美好文化寓意于一体的石雕精品。随着城市的发展,石墩已经在我们的视野中逐渐消失,在泉州农村地区,现在还是可以看到这种富有建筑艺术的精品。

  充满儿时记忆

  一对雕刻精美的石墩,两件看上去几乎一模一样,上面的花纹惟妙惟肖,有琴棋书画、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等立体图案让人感觉到了艺术的精湛,在灯光照射下显得别有一番风情。据了解这对石墩是明朝时期流传下来的,而另外一个则显得相对粗糙,简单的图案似乎不够吸引人,但是它独特的倒椭圆形状则让人耳目一新。在泉州一家彩印公司老板吴一刚的别墅院子里,收藏着各式各样的石墩,放在他别墅中庭,约莫有十来件,他介绍:“这些石墩都是从泉州各地农村收集而来的,凝聚着我对它们的喜爱。”

  吴一刚是土生土长的泉州人,在他的记忆里,从小对石墩就富有特殊的感情,他介绍说:“那时候的石墩家家户户几乎可见,在闽南的建筑中是不可或缺的构成。”回忆起他的童年,泉州小巷里房屋前,零星散落着石墩。这种石柱础常应用于古厝建筑中,用以承托木结构的房梁或门梁,既起到稳固作用,又可以防潮,延长桩柱的支撑作用。

  富有观赏价值

  作为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墩讲究实用价值,同时也富有观赏价值。

  毕业于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的谢女士介绍:“在古代建筑中,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石墩缺一不可。在闽南的古建筑中更是随处可见,古代人为使落地屋柱不使潮湿腐烂,在柱脚上添上一块石墩,就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同时,又加强柱基的承压力。因此,对础石的使用均十分重视。”它们反映古代汉族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一个缩影,是汉族几千年建筑艺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闪光点。到了明清,石墩的形制和雕饰更加丰富,制作工艺已达到极高水平,形制除上述外还有鼓形、瓶形、兽形、六面锤形等多种。雕饰图案以龙凤云水为母题,或以百狮飞鹤为主体,结合宗教装饰图案以及花鸟虫等,使装饰作用与独立欣赏价值相统一。

  吴一刚介绍:“建房立业是一件大事,立下石墩更是房屋开始的一个良好象征。由于古人在制作石墩时,十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石墩不论是单件鉴赏,还是总体考察上都追求实用功能与艺术美感相统一。”它们稳重而又不笨拙,挺秀而不失端庄,几乎均由台面、腰柱和底座三部分构成。台面往往是扁鼓形状,寄托着振扬家声的愿望;底座多是厚实的正方形;而中腰则是八方立柱之形,体现了四平八稳的寓意。

  吴一刚介绍:“目前泉州收藏石墩的人不少,多是欣赏工匠的高超技艺,装饰园林,较少用来二次收藏交易。”不过他表示:“石墩收藏需要正确渠道来源,不能收藏一些来路不明的石墩。”(来源:泉州商报)

(责任编辑:牛静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