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宋永进:“名家班”热的背后

2015-01-21 14:40:07 未知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文化消费意识的觉醒,中国艺术趋向市场化。不规范的市场机制让不少名不见经传的当代艺术家,在一夜之间爆红。一些带“国字头”头衔的“名家”开始坐不住了,借助研究机构、画院、媒体等平台办起了“名家班”,以不菲的收费价格广收“高徒”,并迅速得到了梦想“成名成家”的一大批业余画家的呼应。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众的审美水准曾经一度陷入低谷,当前刚刚处于恢复阶段,仍然缺乏最基本的美学素养和审美判断,因而很难辨别美术作品的高低雅俗,往往只关注作者的知名度,而不过问其学识,在乎作者是某某的弟子,而不关心其真正的专业水平。这给“名家班”的泛滥创造了契机。不久前有报道,北京某艺术研究机构培训中心举行年度开学典礼,某“中国画名家”依托艺术期刊在全国物色“传入”,某画院“名家工作室”秋季班结业展隆重开幕,近又闻某“名家班”第二届招生火热报名中,等等。看来,“名家班”日益盛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美术办学本来是艺术院校或美术培训机构该忙的活,如今研究院、画院、艺术媒体等都一窝蜂地办起学来。艺术机构在出色地完成自己分内之事以后,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适当地为社会做些服务应当是好事,收点费用也理所当然。然而这些部门是否具备办学的基本条件和资格?办学质量是否有人监管?高额的培训费是否物有所值?办学热的背后到底是真心地服务社会,还是纯粹利益的驱使?

  古代名家都是真才实学、博古通今,其艺文情真意切、笔酣墨饱,且品行端正、品性高洁,能够以德感人、以行育人。而今不少挂名主席、院长的所谓“名家”与之相比,往往既缺乏广博的知识结构,更不具备应有的师德,却娴熟于官场的游戏潜规则,擅长于左右逢源地混迹于某些文艺圈,名誉越来越多而品德越来越差,名气越来越大而修养越来越差,地位越来越高而水平却越来越差。“名家班”的教学模式名义上是一种旧式的师傅带徒弟的手艺传授制,而实际上往往并非都是“名家”亲授。忙于各种应酬的“名家”大都会让一些助手顶替上课与管理。这种办学模式,常常缺乏基本的教学设施和专业资源,缺乏合理的师资配备,更缺乏较为系统的教学规划。在这样一种学习环境中,学员出现知识结构的短缺和审美的局限性,或者出现艺术观念的狭隘与偏见,自然在所难免。

  “名家班”收费一般都在数万元以上,而上课时间常常只有几个月。学员参与“名家班”的动机多种多样,有去镀金的,有向“名家”“拜码头”的,有梦想进入美术“圈内”的,有去找商机卖画的……在短短几个月的学习时间里,“名家”匆匆而来,亮个相后匆匆离去。前呼后拥的学员们觉得机会难得,往往来不及关心专业的问题,而是忙于合影,忙于求签名。接下来,如获至宝的学员们就用这些与“名家”的合影图片在各种期刊上,或以“名家班”集体的名义,或以个人的名义,整版、整版地宣传造势,抬头都是“名师高徒”、“某某传入”等等耀眼的大标题。学员借“名家”沾光,“名家”则名声更大了。尽管大多数学员的名字,“名家”往往都不一定叫得上来,但师徒关系毕竟建立了,有亮闪闪的证书为证,有令人羡慕的合影为证,从此步入有“门派”的“专业画家”行列。这些名头在圈内人看来或许不屑一顾,但在大众眼中是颇有分量的。渐渐地,许多“名家班”演化为一种“作秀”。在这场“作秀”中,组织机构和“名家”往往名利双收,学员们自然也不吃亏,不但拜了“名师”,结交了“圈内”的朋友,而且可能从此悟出了混迹官场的“要诀”,解开了成才得道的“秘籍”。看来,无论是组织机构,还是名家和学员,都从中获取了各自的利益。原来,“名家班”的高额费用果然“物有所值”。

  从“名家班”中培养出来的一批又一批艺术家,一旦接过“名家”的“衣钵”,熟练地掌握“成功”的“要诀”和“秘籍”,并且顺利成为令人仰慕的“圈内”艺术家,甚至一跃成为新一代的“名家”,那么,作为“名家”的师傅自然就要被弟子们奉为“大师”了。在由这样一种“成功学”理念支配下的游戏规则中,那些不懂“江湖规矩”又缺少人脉资源,只顾忙于埋头钻研、虔诚探索的艺术家,无疑只有在激烈的竞技中被“逆淘汰”。

(责任编辑:秦连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