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不附和 鉴定家的良心
2015-01-22 13:57:02 未知
国学大师王国维治学严谨,有人请他看一件古铜器,他看了后,觉得是假的,就会说“靠不住的”,而请他看的人无论怎么说这个古器色泽如何古雅、清绿,如何莹彻,文字如何精致,什么书上有类似的著录,并且将这些书籍提供给他做参考,请他再仔细看一下。一般来说,到了这个份上,常人都会稍微通融一点儿,但是王国维看了以后,仍然会说:“靠不住的。”不附和,也不驳难。
王国维做鉴定,似乎太过较真。因为对有些鉴定家而言,若是碰到了假古董,通常会对持有者说“看不懂”,尽管说“看不懂”,其潜台词便是“或许是假”。然而,“或许”毕竟是一个包含不确定之意的词,因而,持有者听闻此言,也并不会对鉴定家给出的意见产生多大的反感。笔者所要表述的意思是,若王国维能够对古铜器持有者说“看不懂”该有“多好”,至少,在人家对自家的宝物“充分夸奖”,并提供了相关书籍资料以后,他顺势“附和”一番,并和颜悦色地送上一句“看不懂”,是大可以给人家挽回一点面子而宽慰其心的。然而,王国维终究不能。
王国维“不附和”,既是脾性使然,更是良心使然。你想想,明明是假的古铜器,经持有人一番“宣传包装”,竟成为真的了,更何况,还得让自己跟着“附和”,说“真”道“好”。与其说,这是人家让我鉴定,倒不如说,这是人家逼我承认他的鉴定——这不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逼良为娼”、“助纣为虐”的行为吗?在王国维看来,若要“附和”一下人家,其实并不难。难的是,一旦将假的说成真的了,持有者或其背后的利益集团是高兴了亦发财了,可对众多上当受骗者而言呢?持有者们是成功了,胜利了,如愿了;但对王国维自己来讲,其学术水平、人格魅力又会招致怎样无可挽回的损害呢?如此,王国维“不附和”之举,也就可以理解了。
摆事实,讲道理,不附和,这是鉴定原则,也是鉴定家的行业良心所在。尤其在假冒伪劣藏品大有市场的今天,鉴定家“不附和”的言行,等于是向假冒伪劣的卑劣行径“亮剑”。这样的操守和秉性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又是何等的稀缺!还记得,同时发生在2013年的因5位“权威鉴定专家”为一造假文物“金缕玉衣”开出24亿元天价,致使银行损失5.4亿的骗贷事件以及拍出2.2亿天价的“汉代玉凳”事件,这是何等的触目惊心!其实,只要还原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我们就不难发现一些鉴定专家早就因见钱眼开而被绑定在了利益的同一条船上,他们想“不附和”也难。一经“附和”,也就等于睁着眼睛说瞎话。事实上,只要专家“附和”了,哪怕只是点个头,便意味着其已经丢失了作为鉴定专家应有的良心,成了有关利益集团的帮凶。悲乎,哀哉!
鉴定专家的良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们理所当然是规范收藏人的收藏行为,乃至规范收藏市场秩序的核心保障。鉴定家的良心,就是收藏者与收藏市场实行良性互动的桥梁和纽带。鉴定专家一旦失却良心,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就会给假冒伪劣的制造者提供恣意妄为的空间。如若藏品真假难分了,收藏市场的秩序搞乱了,收藏者之间不再相互信任了,这样的收藏还有什么意义?
笔者想起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的话:良心是自己审判自己的法官。“我的良心不是别的,而只是我的自我,即被放在受损害的你的地位上的自我;不是别的,而是他人幸福的代理者”。他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是要追求幸福,当我在追求自己的幸福时损害了你的利益,使你遭受了痛苦,那么,在行为之后,我的良心就会站在你的地位上来谴责我,使我遭受良心上的折磨。鉴定家的良心,首先应该表现在藉自我才识做判断、说真话上,而绝不能被任何外来干扰所影响。否则,当一个鉴定家做了为个人的蝇头小利而不惜去“附和”利益个人和利益集团的趋利行为时,不仅会损害广大收藏者们的利益,令他们“遭受痛苦”,而且终究会扰乱收藏市场。这般缺失良心的行为,鉴定家自己不该受到良心的谴责吗?
看到过的一篇文章中说:1914年袁世凯55岁大寿,一位做古董生意的大老板呈献了一件特殊的宝贝——清乾隆青花跃龙捧寿纹六方瓶。可没过两年,随着袁世凯在百姓唾骂中抑郁而死,这件宝物也不知所终。90年后的2004年,这件宝物奇迹般地出现在某拍卖会上,更是以800多万元的天价被某夺宝人“抢”了去。若干年后,持宝人来到北京,慕名找到藏界一位资深的瓷器鉴定专家给此宝物鉴定真伪。专家接过宝物上下打量,然后用放大镜仔细研究了半天,不放心,又翻箱倒柜查找了大量资料加以佐证,最后,他叹了口气说:“你这个瓶子不是真迹,应该是个高仿。”原来这件东西是当年琉璃厂文古斋跑到景德镇做的仿品,糊弄袁世凯的。要说这件东西无论胎质、釉色还是尺寸、重量都与原件一模一样。可是,亲手做这件瓷器的手艺人没有失掉规矩,还是坚守了行业良心。因为落款上面的一个字,故意比原件短了一毫米。当年的师傅就是在这里留下了人为的破绽:仿品就是仿品,不能跟真品去争高下。虽说做这件仿品的师傅确乎“坚守了行业良心”,可鉴定它为仿品的这位专家更是凸显了职业操守。本来,已经过去了90年,当年袁世凯“认”(认为是真)了,2004年的拍卖会也“认”(认为是真)了,更何况,它被制作得那样精致、逼真,要说“落款上的一个字,比原件短了一毫米”,谁看得出来?“附和”一下,持有者高兴,自己的名气也会因之飙升,这般两全其美的事情,在有些鉴定专家眼里当是求之不得的,可恰恰是这位专家的良心,令他义无反顾地说出真相。或许,暂时不说出真相,没有人会知道,但谁又能保证十几年、几十年以至几百年以后依然没有人知道呢?尤其在藏品的辗转过程中,又会给多少人以误导,进而极大地损害他们的利益呀!
良心,虽与鉴定水平高低无关,但事关诚信,事关公正公平。失却了良心,失却了公正公平,便无以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藏,更无以有收藏的真正繁荣。
(责任编辑:秦连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