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细数古人生活中的琉璃制品 曾经璀璨今又流芳

2015-01-23 11:13:54 刘家麟

  我国最早出现的琉璃制品要算是作装饰用的珠类了。从地下发掘的情况来看,西周时期用于殉葬的琉璃品也主要是各种圆珠、管状珠和作镶嵌用的琉璃片。这些琉璃珠在墓葬中或单个出现,或同玛瑙、松石等珠子混串在一起,它们是当时的贵族戴在头部、颈部的饰物。这些情况表明,当时琉璃珠生产的数量还不是很多,人们把它和玉石类的珠一视同仁,并不分什么真假。

  从战国到西汉,我国琉璃产品的品种有所增加。除珠外,又出现了琉璃璧、琉璃剑饰等。玉璧和玉具剑是在很早以前就有了的。用琉璃来制作璧和剑饰,显然是把琉璃作为玉的代用品。总之,西汉以前我国生产的琉璃主要是用于装饰,实用的意义不大。

汉代琉璃碗(图片由商家提供)

  1983年,广州的象岗发现了南越王赵昧的陵墓。墓中出土的文物可以千万计,其在历史考古上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但是,最引起古玻璃史研究工作者注意的,还应该是那些深蓝色的玻璃片。这些玻璃片大约有眼镜盒那么大,表面平整光滑,四边镶了细铜框。可以看出这是当时镶嵌窗扉用的。南越王赵昧是汉武帝同时代人,南越国的地理位置又正当汉朝出海贸易商队的必经之地。这些镶嵌窗扉的玻璃片很可能就是远洋商队从黄支国用“黄金杂缯”换回来的“璧流离”。从地理位置上看,赵氏政权享用这些“璧流离”正是“近水楼台”。汉代能享受到“玻璃窗扉”文明的,仅限于帝王之家,后代也是如此。

老料器配珠(图片由商家提供)

  到了唐代,宫庭中也有安“琉璃窗扉”的。当时安一个琉璃窗算得上是了不起的盛事了,甚至值得找些文学家来咏颂一番。那位中过进士的王桨就奉旨写过一篇《琉璃窗赋》。再往后,五代、宋、元、明的文献古籍中就找不到有关“琉璃窗扉”的记载了,也许是琉璃窗扉的确不曾再有过。

清代粉琉璃珠(图片由商家提供)

  直到清代,琉璃窗扉又出现了。不过这时改叫“玻璃窗”,宫里的满洲贵族则有时叫它“窗糊眼”。清宫的档案里就能找到这样的记载。比如,乾隆皇帝不喜欢自己宫里的一件既陈旧又笨拙的镀金铜象,就命太监把它送到造办处。并传上谕:象上的镀金要刮下来,铜象可人炉毁铜。外面玻璃罩盒的红木框拆开,留以后改做别的框用。至于那玻璃片呢?上谕说:“留做窗糊眼用!”

老玛瑙珠(图片由商家提供)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这几个琉璃作品为不同时期的琉璃制品。图片中的那只碗据今天有千年的历史,体现出古代先民勤劳智慧的结晶。琉璃制的珠子,在古代也多作为配珠使用。随着当下艺术品的升温,古代琉璃制品也将会步入一个新的更高的价格区域。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刘家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