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李戈晔:在水的状态中,映射当代人精神的漂泊

2015-01-23 11:44:26 Asura

目前价格:★★★☆☆
市场潜力:★★★★☆
装 饰 性:★★★☆☆
收藏热度:★★★★☆
文化价值:★★★☆☆
     李戈晔,1976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后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师从唐勇力教授。在作品中屡见水的元素,既来自幼年故乡的回忆,也来自生活之潮带给她的漂泊。用清淡的笔墨,记叙了人们情感、精神领域的沉浮。
《往事-5》31x31cm
     李戈晔自十五、六岁开始,她就接受国画训练,从懵懵懂懂地临摹芥子园画谱,李公麟的白描人物,八十七神仙卷,到理解其中韵味。伴随着视野的拉开,临摹次数的增多,这种曾经枯燥的练习变得越来越有趣。而她,则沉浸在这种与现代生活割裂的雅境之中。
一、连贯、系统的国画学习路
     自苏州工艺美术学校开始,李戈晔就进入了国画的系统学习。从山水、花鸟到人物,四年的时间打下了比较全面的基础。到了中国美院学期,主修国画人物专业,又一次细分了自己的领域;而中央美术学院的再次进修,她则选取了工笔人物的深究。这是一个连贯的,逐渐深入的学习过程。对于学艺术的人来说,这种系统性的好处,是对技法与相关知识的熟悉带来的解放;伴随掌握的技巧增多,使表达更加自由、充分。
     虽然李戈晔的生活辗转多地,这其中真正具有深刻意义的,应该是杭州。上大学之前,她从未离开过自己的故乡--苏州。虽然这里美丽而温情,却也是视野与脚步的局限,暗暗滋生的是内心的叛逆。当考上大学离开时,她第一次真正感受到长大的自由。紧随而来的,是喜悦过后的失落,孤独和迷茫。就像遮风避雨的鸟笼门打开后,却不知飞去哪里。大学时期固然是专业视野的拓展,更重要的,是一段心灵的断乳期。离家的戈晔开始尝试寻找真正的自己。到了2000年,中国美术学院面临校区改建。在这些学生们心中,像另一次被抛离。用戈晔的话说,“突然被人从心里拿走什么”。与每个细腻而伤感的女孩一样,她带着相机一遍一遍地拍摄这个故地,照片里学校是空空的:操场上没有人,通往教室的小路上也没有人,一些大树已经提前被迁走,留下的是草坪上深深的坑……“我的南山路8号不存在了”。老校区不在了,那段迷茫青涩的时期也不再复返。
《和风》94x67cm
 
二、水是对精神世界的隐喻
《迷失》47x47cm
     在李戈晔的作品中,水是最重要的元素。而追溯它的来源,应该是那个温润、雅致的苏州城与她童年的回忆。城里布满了河道,船上的人与石板路上的人,像两道并行的风景,而它们都深深地留在这个女孩心底。她喜欢水,小时候更是每日要到河边,看来往的轮船,对着水草发呆,看阳光碎在水面上发出闪闪的光。水于她是一道精灵,它那么奇特:是柔软的,温柔的让人心醉;是凶猛的,咆哮起来吞没一切;是亲近的,握于手中;又是疏离的,一刻不肯停留。恰恰与生活带来的漂浮感和不确定性契合于一处。就像一场对都市人精神和情感世界的隐喻。
     在游泳系列之前,她曾尝试过很多题材,但始终没有找到最恰当的表达。于她心中,与心灵没有距离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而水的元素帮她完成了这个找寻,于是她借水来描绘内心的无奈和无数曾经感动的瞬间。漂泊、辗转的生活则让她对题材有了深入的挖掘。十几年间,她从苏州到杭州,从杭州到上海,从上海去北京。每座城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也是她不同人生阶段的承载,于是我们看到画面从笔墨清淡甚至带有女孩气的粉红色,淡绿色变作更加沉郁的灰调。从早期的轻松、愉悦的享受,到慢慢出现苦闷、挣扎、低落。像是每个人成长过程里的体验。一致的是,画面中人物始终模糊的面目:画家利用这种模糊减少了观者对于个体的关注,形成一种符号。这些人物代表的是整个整体,就是生活洪流中沉浮着的你、我、他。
 
 
 

(责任编辑:马思嫄)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