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能否改变艺术生活
2015-01-26 10:15:31 亦言
数字化能否改变艺术生活
如果有一天,艺术家们都不用传统的绘画工具而是手捧Ipad或用手机软件来构思创意、绘制作品,是该欢喜还是悲哀?如果有一天,人人都能像艺术家一样,利用科技软件随机创作艺术作品并广为传播,这是创造力的消退还是艺术的普及?从最初的潜滋暗长到如今的大行其道,在艺术领域,数字化应用已经深深影响当代生活。
近日,美国苹果公司邀请了12位处在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艺术家们使用苹果的设备来创作作品。同时,销售处变身画廊,开辟“开启一份新意”专区,意图借助其产品来作画、摄影,唤醒消费者的创作细胞。数字产品能否代替人们手中的画笔,成为当代艺术表达的一个符号?苹果进入艺术圈,折射出的是数字化对艺术生态的影响。
数字化能否改变艺术生活
不久前,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发布了三组研究报告,其中之一是针对网络时代的艺术发展趋势展开,其结论指出,借助电子设备的便利性,美国人欣赏艺术的习惯亦发生了深刻变化。调查以爵士、戏剧、美术馆等7项传统艺术活动为指标,其数据显示,2012年,只有33.4%被调查人员实际参与到上述艺术活动之中,较之20年前的41%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2012年,近3/4的观众选择借助电子设备、通过网络欣赏艺术。很明显,数字化时代,传统艺术活动遭遇“大萧条”,其中,美术馆和画廊尤甚,2002年到2012年间参观人数下降了约5800万人。报告指出,作为博物馆,应该开发相应的手机应用程序、支持设备以及“虚拟实境式参观体验”程序,以留住更多的参观者。
数字化能否改变艺术生活
环球同此凉热。国务院常务会议刚刚通过了《博物馆条例(草案)》,其中鼓励强化服务教育、科研、文化建设和大众生活的社会功能。如何让古老的传统文化变得更时尚、更贴近生活,这是国内博物馆界越来越紧迫的话题。不久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用数字平台拓展业务工作,正式向公众推出典藏《乾隆南巡图》长卷数字展厅。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乾隆潮”新媒体艺术展上,策展团队通过乾隆的画像,复刻出骨骼、皮肤,合成3D的乾隆。他会做出非常俏皮的小动作,例如眨眼睛以及手机自拍等,为展览增加了生趣和互动点。据可靠消息,2015年“乾隆潮”新媒体艺术展将在大陆巡展,第一站暂定南京,到时观众可一看究竟。
其实,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使得美术展览和活动受到普通民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更多的青睐,也成为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思考。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推出的 “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展”中,与公众互动部分有一个令人捧腹的环节,就是主办方通过数字技术,令躺在摇椅上的白石老人“手持”一部手机,似乎在跟大家一起欣赏。在观众一笑之余,艺术贴近人心的力量得到了强化。
本周北京还有一个与数字化相关的事件,一个号称艺术灵感发布管理平台“云图”APP正式宣布上线,这个线上渠道因为获得1000万元天使投资而具备了出发的资本,但是否能做到“打破美术馆和画廊的围墙,打破行业的束缚,真正回到创造力的原点”,还需打一个问号,因为灵感一定不是软件商能提供的。
到底是生活成就了艺术,还是艺术改变了生活?数字化探索也许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责任编辑:崔丽娜)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