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如何结缘北京OCAT?
2015-01-29 11:31:12 周雪松
【头条】北京OCAT初生记
【导言】1月29日OCAT研究中心(北京馆)正式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2015年6月即将正式开馆的消息。从筹备的期待开始,到去年初OCT当代艺术中心&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黄专的《别了,北京》,再到北京OCAT研究中心的归来,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与大学和国家研究机构相比,资金支持和体制保护都是北京OCAT需要面对的困境。然而,尽管开馆过程一波三折,这个艺术“理想国”终于完成了奠基。北京OCAT也确定了首任主讲人,现任教于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EHESS)的乔治·迪迪·于贝尔曼,按照这条线索,北京OCAT的野心甚至追溯到瓦尔堡在二十世纪初创立“艺术科学图书馆”,将于百年之后在中国重新建立一个艺术史跨学科研究的“黄金时代”。
志同者道合
北京OCAT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研讨班
然而作为一个没有学院背景、又没有丰厚资金支持的民间研究机构,北京OCAT怎样邀请到乔治·迪迪-于贝尔曼这样堪称西方学术明星式的人物呢?很遗憾笔者无法提供一个戏剧性的故事。虽说是一件看似意外的事情,却又仿佛在情理之中。
选定乔治·迪迪-于贝尔曼作为年度学术主持人之后,在法国文化大使馆的帮助下,与他取得了联系。而后北京OCAT一行人董冰峰、欧阳潇、周琳专程飞到法国与他面谈。了解了OCAT此前的展览、出版及研究工作之后,对中国问题也抱有兴趣的于贝尔曼,同意作为OCAT北京的年度主持人,于今年6月在北京举办公共讲座并策划展览,并授权OCAT北京翻译他的三本著作。尤其特别慷慨的是,于贝尔曼甚至同意他们的要求,将自己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带到北京进行公开发表。
“严格地说我们没有任何背景,专业上也不能代表对他研究的专业性,但我们的态度、和他谈话的方式,让他觉得这里可能是他可以去工作的地方。其实还是一个志同道合的问题。我们历来没有别的可以吸引人的条件,有的只是我们做的事情。而这是真正的学者、有品质的人会比较看重的东西。”黄专说。事实上,十年来整个OCAT体系的运转都是依靠这种认真的做事方式,“无论是大牌的艺术家还是学者,可以邀请他们过来,关键在于你对合作的事情进行了怎样的设计,是否能够让他理解和接受。”
为了给于贝尔曼的公共演讲进行预热,集中一批可以与之讨论的听众,并且把一些研究问题提前带入到这一人群中,从去年10月起OCAT北京开始举办一系列以他的学术研究为主题的研讨班。已经举办的第一期研讨班题目是“瓦尔堡的遗产”,邀请天津美术学院学报《北方美术》副编审李本正、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吴琼、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教授李军、北京大学博士、陕西师大副教授赵文、中国美术学院院士范白丁作为发言学者,并邀请40多位年轻学者、研究者作为观众,共同就于贝尔曼对于瓦尔堡的研究进行探讨。
北京OCAT是通过豆瓣等方式召集到这些观众的。虽然只有40多位,他们中间却有很多人是专程从外地赶来的。其中大部分人对于贝尔曼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研讨过程中可以提出具体的问题。待到今年6月于贝尔曼亲临北京主持研讨班的时候,研讨班的人数甚至会被缩减到15人左右。而对这15人的选择,目前OCAT北京计划由于贝尔曼查看报名者递交的英文报告后亲自挑选。“我们希望把事情做得小一点,但通过这些少量的人,对他们背后的大学、环境产生作用,相信会逐渐产生一些扩散性的影响。”董冰峰说。
可以看到,在看似浮华躁动的中国文化环境下,依然有人就严肃的学术问题保持关注和研究。黄专常常形容艺术生态就像一座冰川,美术馆、展览和市场是冰面上的东西,而研究、教育和基金才是冰架。总要有人潜下水去,为艺术生态健康长久的运行打下根基。期待北京OCAT成为聚合、培养这类人的平台。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