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看展】中外艺术家以山水作为文化的自画像呈现于香港
2015-01-29 23:09:32 潘慧敏
香港汉雅轩展出“言与物:山水作为文化的自画像”
澳洲艺术家彼得•倪森与汉雅轩负责人张颂仁
“言与物:山水作为文化的自画像”展览现场
2015年1月28日下午,“言与物:山水作为文化的自画像”在香港汉雅轩开幕。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有澳洲艺术家彼得·倪森、香港艺术家及建筑师MAP Office、台湾艺术家许雨仁、香港艺术家梁巨廷。汉雅轩负责人张颂仁先生对于此次展览谈到,最近我策划了不少书画展览,而大家基本都会把书画展览定位水墨展,而我认为传统书画应该是比水墨更为宽泛的一个审美和世界观的范畴。所以我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展览做出新的艺术选择,也做出新的探索,尤其现在中国水墨画作为谈中国人文化身份的艺术象征,这是把中国传统文化浓缩于世界范围,由此这个展览我就邀请了一位澳洲艺术家策划,而他并不是直接将水墨应用,而是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将人物与山水进行了设计而合为一体来呈现。物质空间和理性空间该如何摆放,他们之间互动的关系有事如何,在这其中是怎样形成山水文化,所以这次展览是我们对于山水文化的系列探索。
彼得·倪森《画山》,2009,纸本素描,每幅29.7x21cm
彼得·倪森《画山》,2009,纸本素描,每幅29.7x21cm
从位于香港中环毕打行的电梯走出,先看到汉雅轩画廊的门脸与这次展览主题及艺术家名家相互呼应,中国传统汉字的简约风格呈现于面前。进入展厅习惯性右转,首先看到是的是一组写生素描作品《画山》。这是艺术家彼得·倪森2009年在湖南和广西山区缓慢旅行时所完成。倪森这次旅行的去了解中国复杂的传统水墨山水背后的实际地理环境。以他个人的解构分析观点试图呈现中国文化画语汇所代表的地理形态特征。
彼得·倪森《无境的眼神(文征明)》五屏录像,2分28秒,版数;三维打印青瓷,30x17x13cm,版数
彼得·倪森《无境的眼神(文征明)》五屏录像,2分28秒,版数;三维打印青瓷,30x17x13cm,版数
与之对应的作品在平行对面的展墙上,另一组多媒体作品《无境的眼神(文征明)》,由五屏录像及三维打印青瓷所组成。这个动画影片是艺术家依据中国传统的卷轴绘画,建筑及电脑游戏的概念制作,以讲诉故事的叙事方式探索风景。并建构一个数字版本重新诠释文征明的《仿赵伯骕后赤壁图》。透过一个“失落的人”的角色,体现艺术家对苏东坡在原始画作中的自我回应来游览一个幻想的风景。倪森将“失落的人”在画面中设计遇见另一个角色“阿看”,是由台湾表演艺术家阿甘(甘耀嘉)饰演。在数码地景中的树木为艺术家熟悉的澳洲沙漠的黑蓝灌木(Maireana pyramidata),这些树木如中国传统文人山水里屈曲的松树,因长期生长在严峻的环境形成盆栽的奇特形态。覆盖风景的白色方砖则是艺术家臆想中的乌托邦网格。方格犹如企图理性化我们周遭环境的建设艺术。影片分为五个独立荧幕,荧幕位置可任意排列都可以成立。
梁巨廷《山水与几何结构》系列
梁巨廷《象:易之四》,2005,水墨绢本及装置,300x200cm
梁巨廷《石言》系列,2008,不锈钢、马克笔,38x38x85cm
在倪森作品的右边两组墙面上,一边上下悬挂了香港艺术家梁巨廷两幅纸本水墨作品《山水与几何结构》系列,另一边则悬挂着早年创作的绢本水墨作品《象:易之四》。梁巨廷的新画和装置是把一种文化自觉变为作品,反映新水墨开始回归到传统,再延引到当下的书画形势。他刻画时代山水,先后将版画的“移拓”手法植入绘画,挥写出形似传统“拓印”的非具象笔触,在张颂仁先生介绍,梁巨廷自1990年代初就不断以游山与摹古来修正早年的新水墨实验,以至达到与传统相通的趣味。近年他把摹古的思考转化入图,以影印本的局部融于手绘的演绎中,使观察与游山成为传承山水画文化的见证。视觉语言有地域文化特征和偏好,形成了观赏系统和文化记忆的基础。梁巨廷早年从事于木匠及雕塑工作,因而在创作中对材料也有所研究,此次展览除了纸上和绢本绘画,还有一组以石头为题材的装置作品,而石头却已转换成另一种材质而呈现。
MAP Office《珠三角殖民地:由香港至深圳(打工岛)》综合材料,40x40x60cm,2014年
MAP Office《珠三角殖民地:由香港至深圳(高尔夫岛)》综合材料,40x40x60cm,2014年
展厅中央摆设了方形体并由玻璃罩组成的装置作《珠三角殖民地:由香港至深圳(打工岛)》,是有香港的艺术小组MAP Office所创作,这个艺术组合是由分别来自摩洛哥及法国的艺术家及建筑师古儒郎(Laurent Gutierrez)及林海华(Valerie Portefaix)在1996年于香港创立的跨领域艺术平台,运用不同媒介如绘画、摄影、录像装置、表演、文学及理论文本,探索真实与虚构的空间领域。这次展出的作品以生蚝作为主要材料,是他们通过对贝壳作为主体进行设计再加工而呈现的装置,而这种贝类的生物是 随波逐流, 像被殖民一般,它 在不断地重新寻找新大陆。由于这个小组成员早年移居香港,从事了艺术及建筑相关工作,他们针对地域的研究工作,将作品所指向的是可见或不可见的所谓“领土政治”,关注香港及珠三角地域的发展及变化。
许雨仁《山水水山之二》,2008,水墨纸本,180x97cm
看完MAP Office的装置装置作品后,转身便看到许雨仁的洁净山水画作。他的《山水水山之二》以细点勾勒的线划将造形化为透明而又不乏立体感,不平衡的结构使山川有山岳动摇之感。许雨仁把山水画化为心灵与诗意的场域,可说是对书画传统的继承与开创。远看像似一张空白大幅立轴,而观者走近却能体味其水墨画的空灵山水的虚空其实也充满了意念的实体,只是似乎带着晶体的透明。这种远近的观看所呈现出的效果,也是艺术家创作中对中国山水的另一种诠释及思考。而这种描绘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方式,也被认为是许雨仁的城市山水是掩藏于文明废墟后的精神图腾。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