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翰:买作品不如买企业
2015-01-31 09:48:39 周文翰
常听到人感叹艺术市场的“坑”太多了,谁谁买到了假画,谁谁买贵了那些作品之类,艺术品既不像股票那样有成熟的数字化指标和即时的成交机制,也没有房地产和电子产品那样的标准化的可简单测量的直观性价比较系统,因此就有一些特别的行业特征。但这毕竟也是几千亿规模的一个市场,还是不断有人进入投资,我觉得那些只在乎投资收益的大款和个人与其费心思在几万几千个中选择具体艺术作品收藏,还不如选择从事这个行当的优秀企业。
买企业,重在看好行业,看准企业,看对人。艺术产业其实一个还没有被最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所改造和深挖的地儿,因此还有许多机会。
比如说艺术教育行业,不论是从小孩子和智力开发、兴趣开发结合的艺术教育,还是到大学的艺术培训、艺术创作教育,都还是作坊式的,还没有出现连锁的品牌性企业,而且似乎也没有和目前最新的一些教育工具和模式结合起来。
其次是艺术与金融相关的产业,之前各地文交所热闹的时候尝试的艺术品权益交易因为政府管制的原因停下来后,产业内的人就在尝试其他的,比如艺术版权和版画的分割和交易,艺术品抵押和借贷等。但是好像也没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模式,这也是可以介入方面。
另外比如艺术交易、艺术媒体的移动互联网化,大家都看到了趋势,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介入,竞争刚刚开始,还没有出现优势企业,其市场也没有得到挖掘,更不要说扩展了。我因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投资,觉得不论是综合性的方向,还是重度垂直的开发,2015年、2016年可能是新模式、新企业扎堆进入和竞争的新纪元,这在现在说还是个蓝海市场,但是因为规模小,稍微来点新资金、新人才就很快要变成红海。
中国的艺术产业,要说出现了稍具规模的企业,主要还是在艺术品拍卖、艺术出版这两方面,已经出现了领先性的企业,而艺术画廊、艺术媒体虽然也有品牌性企业,但是就规模也而小不点,其实难说有什么优势,是真正有实力、有专业操作的新资本可以快速模仿和超过的。而之前已经经营多年的企业,虽然也有改变的想法,但是真正要掉头向轻资产、平台化、移动媒体端发展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企业之前的积累全部依靠老平台,老平台也还有不错的产出和回报,因此等于大半的资产是老的,企业的员工也是老方式工作,大家容易形成对之前模式的惯性依赖,而新的东西最多的是花点钱、花点时间兼顾、探索一下,绝少毅然转向的可能性,也没有相应的“创新基因”。
这自然是新企业的机会,新企业的好处是没有历史包袱,也没有那么多固定资产、人员囤积,于是就可以轻装上阵,而且可以借助最新的互联网工具降低成本、同时可以廉价的进行信息方向的沟通和传播,这给了他们“弯道超车”的可能性。这时候最重要的也不再是股东资产,而是在创意、技术、专业方面有所长的智力性因素和团队组织效能,也就是说人的因素开始受到侧重。这时候大概有两种人会发挥大作用,一类是行业内的年轻人,有经验,要创新,还有一类是行业外的人,比如来自快消、营销、电商等行业的人,他们要带动新的商业方式来操作艺术市场,内外打通、新旧冲突、分分合合,有好戏可看。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