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争鸣:河北宋辽边界古地道新释
2015-02-02 09:42:07 李占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在河北境内陆续发现了多处古代地道遗迹,主要分布在雄县、永清、霸州、文安、固安等地,其中雄县、永清两地古地道现已做了清理发掘。这些地道工程浩大、分布广、延伸长、类型多、结构复杂,被中国考古界称为“千年地下奇观”。
现在经勘察考证已经确定,这些古地道为宋、辽对峙期间的产物。一般认为,此工程系宋朝边将杨延昭代表政府主持所建的用于抵抗辽兵的战道。对此,笔者认为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地道是民间自行所为
关于这项工程,宋朝正史不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宋朝之后500年的明朝嘉靖时人写的《霸州志》。该志书有这样一句话:“引马洞:杨延朗所治,始自州城中,通雄县,每遇虏至,潜以出师,多获隽焉。”这句话影响很大,之后历朝霸州和雄州志书作者对此多有参考,包括清人写的《钦定日下旧闻考》对这段话也做了抄录。
按初步发掘清理的结果,无法印证《霸州志》作者的描述。两地地道沿途高低宽窄不一,永清地道底部至穹顶平均高约1.5米,宽约0.8米,最窄处0.5米。雄县的地道平均高约1.7米,宽约1.1米,最窄处只有0.7米。两地地道的入口多数设在水井内,需要手脚并用方能垂直进入地下。进去后,由于多数地方很矮很窄,仅容一人而过,需要弯腰低头才能前进。再加沿途处处迂回弯折,还有翻板、迷魂洞、咽喉卡等设施,如何“引”高头战马入洞?
再说辽军以骑兵为主,倏来忽往,日行几百里,恐怕等你从地道跑出几个人来阻止时,辽军骑兵早以跑出很远。另外,善于马上作战、习惯平原驰骋的辽兵,也不会下马冒着迷魂洞、翻板、掩体、闸门等危险设施,钻到洞里去寻找几个宋军决战。
说是政府行为,也有解释上的困难。公元986年,宋太宗二次北伐辽朝失败,第二年,在宋辽边界修建了自保州(今保定)东部的南易水至泥沽海口(今天津)的水长城,以此阻止辽军南下。
假如地道为宋朝政府所为,宋朝人在自己的国土内挖地道也就罢了,为何还要越过水长城深入辽朝境内50里的永清去挖呢?宋朝政府应该也不敢越界旷日持久地建这么大的工程。
所以,现在只有一个解释,就是两地地道是民间自行所为,是躲避战乱和徭役的。当时这一带是宋辽“两属地”,边境内外两国百姓常受军队和地方官员的骚扰,负担很重,人们只有躲避。
其实两地地道的结构和建筑也并不都是很考究。有的地段设计垒砌十分精致,豪华气魄,砖的质量也很好。而有的地段则非常简陋,甚至连砖都不用。可见是分村、分户所为,一些富村富户做得好些,一些穷村穷户做得差些。如此不统一,差距还如此之大,与建造者的富裕程度有关。
“杨延昭修地道”有点牵强
至于《霸州志》说“引马洞:杨延朗所治”,与杨延昭的实际情况也不符。杨延昭,又名杨延郎,人称杨六郎,生于公元958年。随父杨业归宋后被荫补为供奉官,早年同父出征。宋太宗二次北伐攻辽,其父杨业奉命在山西与辽军交战,因负重伤被俘绝食而死。杨延昭丁父忧三年,释服后已是公元990年。从这一年开始他回到工作岗位,之后在长达9年中,他大部分时间并没在保州(今河北保定),而是“以崇义副使出知景州(今山东东光),时江淮凶歉,命为江南都巡检使,改崇义使,知定远军”。至最后一年(999年),才“徙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宋史·杨延昭传》)
这一年(999年)刚上任的宋真宗接报,辽国摄政的萧太后将亲率20万大军进攻宋朝。消息传来,宋真宗急调在山东“知定远军”的杨延昭来保州前线,并任命为“保州缘边都巡检使”,负责阻敌。
宋朝的“保州缘边”是个小“军区”,仅包括保州(今保定)、威虏军(又名广信,今徐水县遂城)、静戎军(又名梁门,今徐水),三地呈三角之势,这里离雄县永清古地道所在地平均150余里。但是杨延昭的防区亦十分重要,因为此时这一段“水长城”还未修,是个缺口,成为了辽军南下的重要通道。
辽国萧太后很快越过易水,攻破今遂城西北的宋军前沿据点狼山,然后迅速包围了遂城。遂城是个小城,守军不满三千,在求援不得的情况下,杨延昭沉着应战,采取用水浇城结冰以抵御敌兵之法,结果以少胜多,宋军大获全胜。宋真宗因功晋升杨延昭为莫州刺史。之后,杨延昭又与辽军打了“羊山之战”(在今徐水),又大获全胜。因功又被晋升为莫州团练使。莫州的职务,只是个待遇,他仍然战斗在保州抗辽前线。
公元1003年,杨延昭“又徙宁边军(今蠡县)部署,屯军静安军东。”1004年,又回任保州知州兼缘边都巡检使。这一年北宋与辽朝签订了“澶渊之盟”。1005年,宋真宗又追功杨延昭升任保州防御使。但不久又让他到了高阳关(今高阳县东),任高阳关副都部署。这是宋真宗有意而为,是担心他血气方刚与辽军发生冲突。
杨延昭到高阳关后,宋真宗立即对他进行了约束,命令他“勿伤北朝人骑”,而且只能“遣同巡检往来巡视”,意思是巡察防区不许他去,只能让副职去。之后又明令抗辽有罪,“如遣兵袭贼,按罪痛绳之。”(《续资治通鉴长编》)为此还派人监视、控制他的行动。杨延昭在这样的处境下,在高阳关闲居长达9年,一直动弹不得,英雄壮志难酬,还处处受到怀疑,委屈中遂忧愤成疾,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含恨而终。
这期间有个重要概念需要搞清:杨延昭所在的高阳关与后来出现的高阳关路不是一回事。高阳关只是一个独立的驻军关防,它与五十里外的瓦桥关和一百里外的益津关,没有隶属关系。而北宋后来设立的高阳关路则是个“大军区”,军事管辖范围很大,包括河北中东部、天津南部及山东西北部,其中雄县的瓦桥关,霸州的益津关,正是这时才归高阳关路管辖。只是这个高阳关路是于庆历八年(1048年)而设,这时离杨延昭去世已经34年了。可见,“杨延昭把守三关口”只是戏剧家们的一句戏文而已。
与杨延昭同时期的雄州防线,是由六宅使何承矩负责的。何承矩从公元986年守瓦桥关开始,一直到公元1006年,20年间虽然有短暂离开,但多数时间还是在雄州任职,先后任过瓦桥关首领、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雄州知州、雄州团练使、缘边安抚使等职(《宋史·何承矩传》)。
虽然有的史书说杨延昭任高阳关职务之前,曾有两次作战“攻至易水之北”,“率兵渡白沟河,直逼幽州”(《宋会要辑稿》)。但这也只是行军时短暂路过别人的防区而已,不可能到别人的防区内长期去修地道。所以《霸州志》说杨延昭在霸州修地道,没有过硬的根据。
虽然如此,这古地道仍是一个千年奇观,是先民的一个伟大创造,其文物和历史价值仍是重要的。
(责任编辑:董倩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