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那些正在远去的老手艺

2015-02-03 10:01:58 贺莺

  许多我们熟知的老手艺,如木匠、钟表匠、箍桶匠、鞋匠、铁匠、篾匠、裁缝等,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机器工业生产的冲击下,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这些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手艺、老行当曾经门庭若市,老百姓生活里的各种器用、食品的制造都离不开艺人们双手的亲力亲为。除却手艺来说,对很多人而言,钟表匠、篾匠、木匠、石匠、铁匠、铜匠……这些民间老手艺,绝非只是一个个的行业,他们走街串巷,伴随着的吆喝声勾起许多人孩提时无数个美好的故事和回忆。

 

  在2014年金山湖元宵灯节上,倒是聚集了一批老手艺艺人现场卖艺,有捏面人的、画糖画的、扎花灯的……当中要数画糖画的艺人最受人们喜爱。糖画摊被一层一层的人包裹了起来,最里层的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艺人那只拿着糖浆勺的手,在铁板上轻盈地来回拉画。按照订画人的要求,一会工夫就能画出一个憨态可掬的猪,或升腾的龙,或姿态婀娜的凤凰……最先取糖画的孩子小心翼翼地从画师手中接过,神情颇有些得意,左看看,右看看,很陶醉地伸出舌头舔一舔,还不忘拿它跟别的小朋友比一比,谁的最漂亮。大人们站在一旁,惊叹之余也是醉了。想想,这些糖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往往校门口就有固定的糖画摊,哪似这般难得一见,非得等到重大节日集会或庙会才有呢?

 

  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村口总会有炸爆米花的老爷爷吆喝。家家户户拿着粮食排成长队。爆米花开炸时,老爷爷先捋一捋粗布袋,拉直放好,孩子们捂着耳朵,眼睛直直地盯着爆米机,躲到一边去。“砰”的一声响后,迅速地合围过来,乘着老爷爷倒爆米花的时候,抓上一把,塞到嘴里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虽然老爷爷灰头土脸,袖口甚至满是油污,却制造出电影院里买不到的香甜。平时,我们还可以用牙膏管、废塑料换到地道的纯手工麦芽糖。那个年代里,人们生活艰苦,日常用的篾器东西有点损坏都舍不得扔,有一些东西总补了又补。那时,修鞋的、补锅的、篾匠、棕绷床等手艺人背着行头,隔三差五就会来串村觅活。许多破损的床绷、蓑衣、篼、撮箕、筲箕、皮撮、炕笼等在巧匠的手下,又焕然一新……

 

  盛行时,这些手工的东西,多得谁也不稀罕。如今,想要寻个精细的手工件已成了一件不易的事了。在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下,塑料制品等逐渐颠覆传统的手工制作。渐渐地,手艺人迫于生活,只得纷纷丢下手艺改行,即使仍在坚守的艺人大都七老八十,苦累又不能有多少产值的手艺早已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这让先前寻常物件到现在却成了稀罕物,少到渐不能寻,倒是给人平添许多念想来。

 

  “老手艺”不仅仅是一种物化的呈现,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情感,甚至宗族间深厚而绵密的传承。纯手工的东西,含着太多的人文因素,更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灵性与韵味,让人倍感亲切。这就是为什么,每当有曝出某老手艺人为女儿亲力亲为打造盆、桶、盒.箱等一系列生活用品当嫁妆时,满满的爱意让网友感慨万分。这些老手艺看上去也许笨拙,不是那么精致美观,却让人惊叹它制作过程的神奇。然而,工业品的愈见繁盛,很多老手艺被新技术取代,就像历史的车轮一样不会停止。它在见证着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遏制着一些有生命力的原始文明的发展。如今,我们只能通过围观,向那些还在坚守的老艺人们致敬,在图片里与读者一起去找寻、探访、重温、回味那些充满人文情怀,让人倍感亲切的城市老手艺。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于俊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