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江西乐平古戏台:延续传统文化血脉

2015-02-03 12:12:03 王金保

  在城镇化进程中,本土传统古戏台生存空间越来越宽,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元素越来越多,城市自身特征日渐清晰。

  寻找富有乐平特色的古戏台,寻找那些坚守传统的匠人,我们的目光不得不一次次越过城市的头顶,一次次投向古戏台,投向乡村。

  传统意义的古戏台,除了保存相对完好寥寥无几的明清古戏台外,很难觅得原生态古戏台的踪影。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流金溢彩、雕梁画栋的仿古戏台不断被刷新。

  当我们一次次走进乡野,一次次开展寻找之旅,只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寻访,尝试回答这些疑问:我们曾拥有什么样的古戏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古戏台?传统的古戏台能否撑起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的大厦?

  乐平古戏台制作工艺,其构件之复杂、榫接之巧合、雕刻之精细,建造工艺堪称一绝。整个戏台除石础、砖墙、瓦顶及镏金髹漆等装饰外,主体全为木质构件,靠榫眼结合而成,而无一现代铆钉于其上。且台的内外、上下、梁柱、拱枋、脊檐、础顶等建筑装饰都十分考究。在建筑外观上,不乏精品台,大都气势恢宏、装饰豪华、雕梁画栋、镏金髹漆而制作精致,具构建科学、设计复杂、构件精巧、操作细致的特点。其技艺无文本资料,经历代以师带徒、口授意会地传承与创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仍在发扬光大,代际承继。2013 年9 月,由乐平市古建企业承建的瓮安双面大戏楼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大世界基尼斯纪录最大戏楼(砖木结构)”称号。乐平历来是商埠繁荣、人文鼎盛之地。几千年历史沉淀,在乐平大地上,留下了一个个散发着地域文化之光的乡村聚落:车溪村墩本堂……丰富的形态、古朴的民风、独特的建筑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这些古戏台散发出独特而持久的魅力,可以说,古戏台是乐平文化之魂。

  追溯乐平古戏台久盛不衰的缘由,还得从乐平乡民重礼崇教、痴迷戏剧说起。

  乐平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饶,崇尚文明。早在4-5 万年前,乐平境内就已初露人类打制石器的文明曙光,而遍布全境的先秦文化遗址发现有20 余处。

  秦代之后,乐平农耕经济发展一直走在时代前列。东汉光和元年(178 年)置县,因县治南临乐安河,北接平村,故名乐平。在置县1800 余年的漫长历史中,乐平人养成了重亲情、系血脉、讲气节、好仁义、恋乡土、轻迁徙、重儒教的淳厚民风。迨宋王朝南迁,江右地位骤然上升,由于乐平地处富饶的鄱阳湖盆地,“ 物产丰饶”、“ 稻米流脂”、“ 民不迫遽”、“ 家富户羡”、“其人喜儒”而“为父兄者以其子其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其夫不学为辱”。因而出现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之局面,因此形成了一种独有的乐平文化品格而被世人称为“文章节义之邦”。乐平自古“为江右名区,诗书文物,甲于他郡;而圣庙之形胜,亦甲于他郡。”以迄今那些散布于乡野村镇的古戏台,即是乐平文明传承的强势体现。

  乡土的富庶、历史的厚重,造就了乐平悠久灿烂的区域传统文化,同样也造就了乐平独具特色的戏剧文化繁荣的多彩斑澜。元代以降,乐平已然杂剧盛行,立足江西本土的元代杂剧家赵善庆,乐平赵家湾村人,其《醉写满庭芳》、《骊山大德舞》等八部杂剧,被世人誉为“蓝田美玉”,“佳者足追张小山、马致远”。有了品目繁多的戏曲剧目,催生了一大批演出戏台。入明之后,江南一些宗族制度较完善的地方,纷纷“联宗立庙”,并在庙堂里附建戏台,以敬祖娱神,教化族人。于是,一种永久性的用砖木、石材构建的戏台,伴随着祠堂庙宇的兴起在乐平应运而生。

  乐平毗邻弋阳,元代弋阳腔传入乐平是理所当然的事。到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说:“至嘉靖,弋阳调绝,变为乐平、徽州、青阳等诸腔。”此后,由弋阳腔演变而成的乐平腔逐渐盛行于世。清末民初,赣东北一带出现两大流派——饶河调和广信调,乐平则是饶河调的流布中心。直到1950 年,著名剧作家乐平人石凌鹤糅合乐平腔、昆腔和乱弹腔三大声腔优点,将饶河调和广信调合并,创立了江西地方剧名——赣剧。至此,乐平和曾是饶州府治的鄱阳及景德镇,迅速成为江西赣剧的传播中心。当时,乐平县境内班社林立,多时达40 余个,艺人2000 余名,若加上串堂班、马灯戏,乐平赣剧艺人近4000 人之众。

  乐平人看戏由头名目繁多,诸如有正月花招戏、二三月娘娘戏、四五月龙船戏,六七月菩萨戏,还有破台戏、开谱戏、婚庆寿典戏、宗亲酬答戏等等,呈现“月月有演出、村村鼓乐鸣”乡村景象。乐平爱看戏,也爱唱戏,农夫下田,村妇洗衣,都会哼上一段,即便挑担石灰上畈,也要模仿《打金枝》曲调唱上一句:“昨夜做梦一大堆,梦见农夫挑石灰,一担挑在田畈上,放下簸箕撒石灰。咦……!”这就是乐平民间数百年来形成的民俗风情,也是乐平人永远割舍不断的痴戏情结。在乐平农村有这样的俚语:“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做事没力气;一个月不看戏,见谁都有气。”可见,乡民的精神所求、戏瘾之重。也正是因为有了如此众多的戏迷,才使得400 多座戏台笙歌不断,锣鼓铿锵,才使得乐平的乡风戏俗日久弥新。

  乐平市博物馆副馆长余庆民介绍,为抢救和保护古戏台,乐平开展了古戏台资源调查,成功申报认定了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一系列田野调查,让乡村文化遗产进入公众视线,古戏台的保护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我们的寻访之旅首站,来到坐落于双田镇横路村万年戏台。横路古村落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因有这些荣誉,养在深闺的古村落逐渐为人们所熟知,越来越多的人驱车前往探幽访古。

  这里记录了一个宗族的荣耀与辉煌。乐平是赣剧流行的腹地,而赣剧以扮演宫廷大戏为主,为适应其演出风格,戏台的兴起势所必然且需雄伟壮观。乐平古戏台是衡量宗族实力的象征,也是华宗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人口规模大的古村落戏台都建得富丽堂皇,攀比风盛极一时。

  乐平素有“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之称,该市古戏台为“中华一绝”,现存412 座。她们灿若星辰,遍布全市农村各地,其中宋明各4 座,清代70 余座,民国时期的60余座。古戏台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按属性分,有祠堂台、庙宇台、会馆台、宅院台和万年台;按功能分,有晴台和晴雨台;按结构分,有木质结构台、石质结构台和石木混合结构台。无论何种戏台,其造型之雄伟,气势之恢宏,工艺之精湛,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以镇桥“浒崦戏台”最为著名。乐平古戏台是熔建筑、工艺、雕塑、美术和文学于一炉的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和国内外罕见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观赏价值,已引起国内外众多的新闻媒体、专家学者和广大游客的普遍关注与浓厚兴趣。在412 座古戏台中,涌山昭穆堂祠堂台、项家庄五桂堂祠堂台、车溪敦本堂戏台、南岸双面台、浒崦名分堂双面戏台、戴村上中房戏台、坑口万年台、横路万年台、南界首万年台颇具代表性。最早的是后港镇菱田村的皋二公戏台,始建于宋徽宗宣和二年,距今已有880 多年的历史。虽历经百年风雨,柱梁、门窗、斗栱、飞檐翘角等部位雕刻的精美人物图案,依然清晰可见,造型美观,凸显了乐平建筑艺术的感染力。当我们走出横路,厚重的木质浮雕在远处依稀可见。

  乐平的工匠叶乐锋说,看着一堆木,经过精雕细刻,变成一座颇有味道的古建筑,心里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雕刻是细致的手工活。”叶乐锋感触颇深,他们修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到与原有建筑群有机融合,协调一致。他从事古建筑修复工程已有4 个年头,父亲是有名的古建筑师。一开始,叶乐锋并不看好古建筑修复这个行当,有一次,父亲工地上缺人手,刚好叶乐锋有空,他就试着帮父亲打下手。没想到这一试,试出了感觉,他干脆转行了,跟父亲当起了学徒,4 年下来技艺日渐精湛。“看着自己的作品在古建筑修复中派上大用场,而且公司效益一路攀升,心里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叶乐锋言语之中颇为自豪。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崔丽娜)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2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2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