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油画创作中的一些思考——关于《黄河组画》

2015-02-07 17:00:07 刘剑伟

《长河落日圆》 80X100cm 2007年写生与巩义

  我生长在黄河流域,黄河的波涛陪伴我成长。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的时候,行走在黄河岸边,她总能给我以很好的启迪。顺水而上,雄浑粗犷的黄土高原给我视觉上的震撼;行走于峻岭峡谷中,黄河百折不挠的毅力给我精神上的鼓舞。我渐渐领悟到黄河流域亘古至今的淳厚和自然生命的永恒,对黄河生命价值的体会也越来越丰富。黄河以母亲般的宽容和奉献精神滋养着华夏文明,塑造了我们刚柔相济、深沉坦荡的民族性格。她狂放不羁的自由精神和浑厚广阔的豪迈情怀,赋予中华民族无限的创造力。浩瀚壮阔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文化发祥地,黄土地上早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时候,就出现了象征着中华文化最初的曙光。长期作为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舞台,黄河流域的文化以强大的包容力和凝聚力把周围的文化吸纳过来,又以极高的辐射力和渗透力把自己的文化传播出去,泽惠深远。作为一名油画家,表现黄河精神、弘扬黄河文化、创作出既符合中国美学精神又能体现当代人文关怀的风景画作品是我毕生的艺术追求。

《河之南》NO.2 150cmX200cm 2013年

  众所周知,绘画是建立在各民族审美基础上的艺术形式,离开了本民族审美的历史延续性,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只有熟谙本民族文化本身的文化特征,才能兼容他国文化的优长,推进自身美术事业的发展。由于各民族的审美理想存在巨大的差异,在中、西方美术史上,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的作品(西方的风景画与中国的山水画)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面貌和发展轨迹,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同样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总的来说,西方人的审美和谐强调的是“物我相对”,风景画所要表现的是客观外在视觉化的形式和谐。而中国人的审美和谐则强调“物我相融”,山水画所要表现的是主观内在心理的和谐。在历史上,儒家和道家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和历史起点,他们的美学观念“相反相成”地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中和之美”是儒家文化理想美的极致,即以现实政治和人伦社会为中心的整体宇宙的和谐;道家思想则尊崇天地万物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强调的是人与自然超功利的“无为”关系——即审美关系,崇尚的是“同与自然的无我而又充实的虚灵”。无论是儒家思想“修身济世”的理想抱负还是道家思想“乘物游心”的自然情怀,在中国古典山水画作品中都表现为“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时空观”,即关照自然时是以游动的目光观察眼前的山水景色,以婉转的心灵去体会自然山水内在的生命本质。在这些美学思想影响下,中国诗画“不满足于追求事物本身的外在模仿和形似,而要尽力表达出某种内在的风神。而这种风神又要求建立在对自然景色对象的真实而有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的基础之上。”

《莽塬》130cmX175cm 2002年

  (1)例如,被视为中国山水画发展鼎盛时期的宋代经典作品(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李唐的《万壑松风图》)中,作者虽不直接表露个人情感,但通过对自然景色客观、整体的描绘使作品富有一种深厚的意蕴,给人以更加丰满的、宽泛的审美感受,塑造了一个个“可居可游”的理想境界。这是何等地胸襟和气魄啊!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船山“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

《亿万年》之二 73X100CM 2007年

  (2)一语道破了中国艺术的最高理想和艺术成就。这种绝然不同于西方绘画焦点透视的理念给我的油画创作之路以强力的支持,促使我在作品中保持油画品质的同时侧重中国美学精神的追求。

《源泉》 170X120CM  创作年代2013年7月

  我逐渐在研习过程中理清自己的创作思路:将西方绘画艺术的视觉观念与寄情山水的东方意趣相融合来完成自己作品的升华,用油画材料视觉表现力强的优势来创造我们民族的审美理想境界。在创作《黄河组画》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仅仅选取一些典型场景,概念化地描绘不足以表现黄河乃至宇宙精神。正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黄河精神早已融化在流域的土壤中,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只有气势恢弘的大场景才能展现黄河流域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观,表现出黄河精神丰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构图上,我注重从整体上把握自然山水的气势,以广阔无垠的大地衬托黄河的源远流长,力求以景物的“远”营造出意境的“虚”,从平凡朴实的景物中提炼出沉思的广阔空间,以有限的笔墨表现出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和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现实风景中,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沧桑与黄土山峦巍峨盘陀的结构有一种天然的默契,点、线、面的分割自然呈现一种健康而悠远的节奏。这种节奏在作品中经过强化处理后,似乎把生命的活力与激情、黄土儿女追求美好生活的朴实美感都表现出来。在色彩上,我力求将光、色统一在单纯的画面中,微妙的冷暖、明暗上色彩变化既丰富了画面,也体现出中国文化“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学思想。

《沁园春》NO.3 150x85CM 2009年

  作品《沁园春》取材于河南巩义河洛交汇处的黄土高原,这里是中华先民最早的生息繁衍之地,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该作品通过全景式构图和写实手法展现了这样一个壮丽祥和的画面:银装素裹的大地圣洁而庄重,瑞雪覆盖下的土地正孕育着新的生机和活力,鲜红的对联烘托出新年的喜庆气氛, 也表现出生活于斯的人们自得其乐,正享受着国泰民安的幸福生活。现代化的设施体现出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里的点点滴滴都寄托着黄土地上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远处的黄河,既是现实中的景色,又具有象征意义,她预示着中华民族势不可挡的伟大复兴的脚步。这幅以白色为基调的作品是西方写实语言与东方传统写意精神的有机结合,油画语言更加含蓄、抒情,传达出了诗的意境。在作品《岁岁年年》中,以生命律动线“S”型的黄河为背景,描绘了冬季黄土高原上的宏大场面。贫瘠的黄土地上,矗立在山顶的小学校上方飘扬着的五星红旗是画面的重点,它象征着祖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关注教育,关注民生的时代精神。画面强化色调对情绪的传达,以音乐般的抒情歌喉,放歌这一片土地与生活在这上面的人民,讴歌黄河流经的这个时代,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伟大孤独感和一往无前的豪迈精神。画面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意追求与绘画的真实性并举,历史的沧桑厚重融入到风景画里,使现实生活中的景物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精神,逐渐形成刚劲、稳健、宁静的画风。

《沁园春》 140X200CM 创作年代2009年8月

  通过黄河组画的创作,我逐渐在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与西方绘画形式中的融合创造中形成了自己的视觉表达形式,用源于西方的油画材料实现了“不下堂筵,坐穷丘壑”的东方审美愿望。历史在延续,探索也在继续,但愿我们的油画家能够携起手来,以我们的艺术探索为建构具有中国气派的当代油画共同努力,给民族艺术的大花园增添更多更好的奇葩!

(责任编辑:秦连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