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善书:投资收藏界的圈子文化
2015-02-09 15:16:17 冯善书
一位大家就是一座山头。
这是很多业内人士对艺术生态圈的相同看法。事实上,不管在艺术界,还是在投资界,名人对资源集聚效应的都是非常明显的。对很多正在建设中的文化创意园来说,造影响力可以直接理解成拉名人。
在珠三角文化圈混的人,很少没有听过小洲艺术村的,这里曾被业内人士视为艺术家成长成名的摇篮。小洲村是怎么成名的呢?如果问一些普通的村民,他们肯定会说,小洲村有独特的水乡环境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但对熟知小洲发展史的人来说,他们更认同,是因为当代岭南画派杰出代表关山月、黎雄才等著名画家当初在此建立艺术村后,才会吸引世界各地的其他知名艺术家到此建立工作室,从而聚集了一大批与艺术相关的文化产业。
同样的例子还有号称珠三角最豪华的茅草房的茂德公草堂。这个坐落在番禺化龙那个偏僻乡村的私人会所,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名声在外的公共文化空间,实际上也是因为首先有了陈永锵、纪光明、谢有顺、陈文、孙金龙等一大批文化名流的聚集。
通过一位或多位名人形成的圆心效应来实现快速传播和集聚资源的目的,实际玩的就是一种圈子文化。虽然绝大部分的社会人都有亲戚、朋友、同学、同事这类不同的圈子,但是,由于影响力的差异,不同人的圈子外延也很不一样。譬如,同样是同学的圈子,一个性格内向、能力不足的人,能够经常保持到的同学数量肯定远远不足那个助人为乐、活力四射的班长。艺术家里边的名人,他们的圈子真可谓五花八门。尤其是那些人缘较好、社会上有口皆碑的艺术界名人,他们的交往圈甚至可以说是可以无限放大的。笔者就曾经细心观察过著名画家陈永锵的日常生活,发现只要他愿意拿出自己的私人时间来,工作室里边天天都可以门庭若市。相信其他人缘不错的大艺术家的社交圈也同样如此。这些若放在一个小商贩人眼里,他们就会想:“我的天啊,身边有这么多人围着,可以做多少的生意啊!”话糙理不糙,这就是对名人的商业价值的一个最形象的判断。
类似的圈子文化,其实早就渗透到投资收藏界。现在广州比较活跃的艺术品经营机构,基本上都是利用自己的圈子资源来物色合作对象的。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降低沟通成本,迅速建立信任关系;二是可以减少经营风险;三是可以节约经营成本。但不好的地方也有,一是限制了自己的合作范围。圈子与圈子之间有时候会相互排斥,刚刚讲了,一位大家就是一座山头,选择了这位名家,常常就意味着是对另一些名家的放弃;二是要承担很多不必要的经营成本,圈子是讲感情的,有些明知是有投入、没产出的项目,但是,因为考虑到要长期在这个圈子混,得罪不起或不愿得罪,所以,硬着头皮都要花钱把它扛下来;三是阻挡了自己的视野,长期深植的某一个圈子,确实比较容易“坐井观天”,适应了这一类东西,常常就很难去适应其他东西,哪怕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东西好。
了解了投资收藏界的圈子文化,我们就可以大略看出,有些领域,看似没有围墙,但在利益上却非常封闭。一旦市场信息出现高度不对称的情况下,外来者冒然越线,很可能就会承担巨大的风险。
(责任编辑:刘元)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