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我观画家王一明

2015-02-09 15:39:55 张敬民

  一个人因导师的一句话便要一头扎进黄土圪梁守上十年,他不仅当场豪气地应了,而且话音落地的十二天后竟然开启了“安居工程”。那是二零一二年的十月十七日,一个叫王一明的画家在陕北榆林的麻黄梁安了窝。

  未相识前,我对这个人的兴趣远远大于他的画,可以说如果不是他的到来,去不去看画展都是两说,即或去了也会是漫不经心的,毕竟那纸上渲染的笔墨不是自己的专业和探求。

  那个初冬的下午,我来到太原艺术博物馆,上了二楼,报告厅里传来出席开幕式专家、学者慷慨的激越陈词,掌声阵阵雷动。恰得展厅空幽无人,我没身进入,静观那陈列展墙或横或竖或大或小的作品。这是个有主题的展览,画作所表现的无一不是晋陕黄土坡梁的沟壑苍茫,而在构图布局上又以满幅遮蔽的手法强烈强调着厚重斑驳的黄土垣,以致每幅的天空与山岚都被挤压在窄窄的缝隙里,乍一看去黑沉沉的给人有透不上气儿的压抑感。一位观者不知何时近前,小声道:我咋看画得都一样?我未作答,笑笑。这时,门前一阵骚动,随着电视记者白炽灯的照射,一群胸佩鲜花的人相互簇拥着走进来,从情形看那个戴着镜一头长发不住打着导解手势的中年男人定是王一明。

  展厅很快有了温度,人们在画廊间流动,不时三三两两驻足评点。我退至安静一隅,眼观心摩那密密麻麻的黄黑叠加交错的点墨,总想从中读出画家流露笔毫的情愫心语。恰时,太原艺术博物馆馆长程腊生喜面迎来,把手相握,热语衷肠。我道出心里的探询,问画师是否学过西画。馆长自信满满,口吻不容置疑,这个年纪的画家一定都有西画的功底。话间,王一明陪随而至,馆长赶急择机拉过他介绍与我,这便成了我们相识的第一次握手。由于他是今天的主角,哪儿都需要他,故不便详谈细聊,便匆匆而辞。

  回到家里,王一明的画总在脑际萦绕,尤其是那些短触的点墨笔法和在大片昏暗山梁上或跳动或铺射的浓浓淡淡的黄色一直挥之不去,而是强烈跃动着表达着什么……忽然,一道无形的光划过,刹那明晰,他那看似一幅幅相似的图景其实大有别境,墨笔繁密的触触点点中透射出瞬息万变的气象,正像印象派大师莫奈的作画风格——以逗点法短笔触来表现光影的微妙变化。

  王一明这次展出的画作,是两年来与麻黄沟朝夕相伴的所得,与其说是展览倒不如是一次阶段性的对光影移变把握和感悟的汇报,因为距承诺的“十年磨一剑”的志向磨砺还有八载的路要走。

  第二天,我又应约来到展馆,把自己的感想告诉了王一明。他瞪大原本就不小的眼睛,连连点头应声,称如是这般苦心追求。

  眼下已没有了昨日的喧腾,静得只有为数不多的赏画人。王一明引我又一次来到他的每一幅画前,从着色、构图到创作背景等选择性地详略随兴而谈。渐渐的,我们的话题深入了,围绕在一些局部的细微处理上抒见探讨,特别是对画中表现强光照射的留白处理更是集聚的焦点,因为它虽不着墨却是整幅画作的“气口”和“画眼”,如果运用得好点画得妙便气韵生机,满纸通灵。正像画家王一明所言,墨是画白亦是,无墨胜有墨,无声胜有声。应该说,王一明在他的这种观念支配下,创作时已高度自觉地注意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到了有力的强化,无论是布局分布还是大小姿态都恰如其氛、恰到好处,在墨色密实间给人以视觉的通透感和气息的流动感。

  艺无止境,妙贵传神。关于“气口”留白的再深化,我商榷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即目前的处理还只是一种透视学的光影表达,而现实中凡是这些或沟底或梁间的反光点往往是行走的道路或干裂裸露的阳壁,倘若在画绘此处适当地生出浮漫的尘烟,是否会给画里注入另一种生机,使观者透过涤荡的尘埃仿佛看到了商队、听到驼铃,或是触摸到万亿年的黄土梁在太阳作用下崩裂塌落的地脉……另外,在天空浮云与沙梁垣脊交会的处理上,不要泾渭太过分明了,而要多姿多变,自然界里其实就是飘拂缠绵在一起的,气象博大万千……

  以留白的“气口”表现生命的律动,用云霭的岭垣彰显天地的张力。王一明欣悦采纳,说他已意识到这点,并正朝着更高妙的目标方向挺进深化。

  是的,王一明现今画技已炉火纯青且水平亦属同辈高峰,谁敢说八年后走出陕北麻黄梁的他会是一个怎样的丹青大师。

  王一明的这次画展,其恩师贾又福饱含冀望挥毫题名:苦行探道铸丹青。师生情重,寄语千钧。我感佩慨叹,不禁倾友衷肠,应题附赋:嚼碎笔墨入画幅。

2014年11月21日

(责任编辑:房学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