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外滩美术馆《树的眼泪》观感

2015-02-09 16:06:48 浮歌

  RAM《树的眼泪》包含了马克·布拉德福德特别创作了三件尺幅巨大的作品:《树的眼泪》、《坠落的马》、《慵懒的山》,他的创作灵感正是源自他在上海期间的见闻。这位擅长运用纸张的聚积和刮擦、拼贴和解构来创作肌理丰富的层面的艺术家,展现了上海别样的魅力。

  本次RAM的《马克•布拉德福德:树的眼泪》展由三件12米之长的绘画作品,凭借纸本的层叠、刮割和揭除创作而成,属于独有技法,自二层开始每层一幅。展览本身是为展馆定制的。四楼开始可以看到悬顶的雕塑作品,与绘画作品语言一致,在形式上十分清爽,似乎也秉持了RAM一贯的作风。

  

  “树的眼泪”是其中一件作品的名字,位于三层,也就是展览的中间位置。遍布斑驳的红绿色块是第一印象。这件作品与往下一层的一件红色基调的作品形式接近,是艺术家——“在本地市场上找到了租界时代的老地图,继而对上海租界时期的分割状态发生兴趣,同时也关注外来的日本地址系统对中国地址系统的改变,以及这座城市在前工业时代的面貌——也就是说,上海的城市实体在百余年来的布局和变局,成型与再造。他此番展出的绘画作品与这一上下文相谙,亦关乎他在过去的五年中两次造访上海亲眼所见其城市景观的剧变。”——的一份解答。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画作的尺幅与展览空间的些微不匹配——观展距离小于画作本身的长度——导致到一些观察上的局限。大家看展时建议先做好功课,可以到RAM的官网或者VART APP上事先查看展览图(并不会影响到观展的效果),我在没有看过完整图片的前提下观展后,再度查看照片,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第二层的作品,也就是展览的起点——《坠落的马》,满目琳琅的红色色块为主体,借鉴并采用了艺术家自发提取的或新或旧的地图图案,与下一件作品《树的眼泪》相同。对纸本(据说是各种老旧海报)的加减法处理弥漫着浓重的手工感,在物质层面上是实打实的作品,存在感与分量感十足。同时由于尺幅的原因,许多的细节过于暴露,会给观看带来一些困难,需要大家来整体性地查看,比如说作品里“留白”的部分,远看或者说整体地看,并不会抢眼,但是在场馆中近距离看时会觉得眼前一片缤纷,本来留有余地的地方都被占满了——当然了这是后话。

  反观第四层的作品,其“地图性”逐渐减少,在这里基本就隐去了。这件作品在其单纯的绘画性方面我以为比前两幅要有趣的多。只因它省去了“平面图”这个具象元素,仅仅通过抽象图形在画面上的安排来构成,整体也从第一幅的琳琅满目到了黑白灰,在某种程度上的减弱使得其背后的东西逐渐浮现出来。使这件作品里有了可以透气的余地,让笔者的思维都跟着舒畅了很多。坐在作品前的矮凳上,背后是开放式的老窗户,空间稳定,除了因展览开幕而熙攘的人群外没有多余的东西,令我有了一种很老派得安静地看一件绘画作品的感觉——我最喜欢的感觉。

  那么回到展览最初,以《树的眼泪》为展览题目,总让人有一些对悲伤的期待。说实话这份期待并没有被满足。在初见展览海报时没有,在见到第一件作品时没有,在参观完整个展览,站到顶层俯瞰展厅时也是没有。但是我想这些并不重要,来到顶层阳台外看着魔都的夜色,远处的霓虹耀眼,东方明珠隔江而立,冷眼相对。在那个时刻联想到一种配上德彪西《月光》的场景,里面尽是城市的霓虹璀璨,繁华不断的包覆感。我想这大概就是艺术家在这个展里带给我的吧,没有普适性的,唯一而独有的体会。那么结合眼前所见,前述“亦关乎他在过去的五年中两次造访上海亲眼所见其城市景观的剧变”一句也是并不是毫无根据的。

  那么,究竟是阳台外的繁华夜色,还是这个展览最终给了我一些动摇,一些模糊的感受呢。也许在白日观展的你能够给出自己的解答,也许当你和我一样坐在四层楼的那件作品前,光线柔和,而四下安静的时候,能够明白一些什么,或者体会到一些什么唯一而独有的...

(责任编辑:周梦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