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带你看展览第394期】“机构生产”广州青年当代艺术生态考察
2015-02-11 14:11:09 王小图
近些年来各类机构的兴起与变革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依托。这些机构包括美术馆、学院、艺术中心、艺术村以及另类空间等,它们构成了艺术系统中的不同环节,其层次的多元程度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整个生态的面貌。当然,各类机构在进行所谓积极的知识生产的同时,在它们自身或之间也需要某种批判力,从而接受质询和获得新的变化。
广州的当代艺术机构亦是如此。多元空间并进,尤其是民间空间日渐扩大的趋势无疑给广东当代艺术的生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以往对于此区域的生态考察更多地从艺术家和群体入手探讨其图式与语言特征,而此次我们希望以机构为单位来呈现其体系、脉络及形态上的状貌,更重要的是以机构为视角来展开其对生态的某种思想介入和知识生产的系统研究。我们这种勾描和研究的重点之所以聚焦于青年艺术家,是因为他们是最鲜活的、未定型的、行进中的力量,并且,其中不少机构的工作之一就在于培育这些新兴的崛起者。正是如此,本次展览力图从广州出发,以机构为纽带,展示与研讨、文献编撰结合,形成对该地区青年当代艺术生态的一次深度观照,并为以后的其他区域的艺术生态考察提供参考价值.
展览分为5个单元,分别是“学院超链接”“黄边时间”“在小洲:你想/你能干点啥?——2015小洲艺术生态抽样调查报告”“转换”“游走在虚实之间”。
第一单元:学院超链接(单元策展人 胡斌)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学院与当代艺术的关系被简单化地理解,但若历史地看,学院内部和外部如何纠合孕育出当代艺术的实验却是耐人寻味的话题。本单元所展开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梳理学院内部发生的艺术实验的延展关系。在今天,80、90年代美术学院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关系被重新讨论,在当代艺术的场域中,学院的因素如何被评估值得放在一个历史的长时段中进行审视。而我们所集中针对的是学院传统以及当下的变革对于青年艺术家生态的影响。另一个方面则是与学院相伴随的各类艺术群落的兴起,它们与学院产生互补和互动的关系,其思想和艺术生产资源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学院,同时在创作和交流形态上又区别于主流的学院教育体系,这两者的链接关系也是探讨学院问题时所必然要考虑的重要现象。
第二单元:黄边时间(单元策展人 李耀)
本单元试图以黄边站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为对象,对其在过去两年中的工作机制、实践轨迹、搭建的网络、做出的成果以及仍在持续更新的艺术生态培植试验进行回顾、梳理与推进。通过时间的线索,把黄边站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同台演绎,以静态的艺术作品、工作文献、录音、录像为基础,结合动态的现场论坛、分享会、对话与新项目的讨论和生产,整体呈现黄边站的工作肌理与机构特质:一个基于特殊时间性的实践共同体与价值实验室的真实形态与潜在内涵。
第三单元:在小洲:你想/你能干点啥?——2015小洲艺术生态抽样调查报告(单元策展人 胡震)
乔治•迪基认为,艺术是一种机制,是由艺术家、批评家、美术馆馆长、画廊经纪人和收藏家等构成的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对当代艺术的生产、销售、流通和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2015小洲艺术生态抽样调查报告”将通过对长期居留在广州小洲村的青年艺术家和相关机构负责人的采访,以及艺术家创作个案的展示,呈现小洲村独特的艺术样貌,探讨青年艺术家们如何在“机构生产”时代的价值取向中,以一种反机制的姿态进行空间制造和自我表达。
第四单元:转换(单元策展人 李冠宇)
本单元试图以广东当代艺术中心作为此次当代青年艺术生态考察展的一条机构线索,从艺术中心这一开放的载体出发,探索在此之上艺术家于空间和时间之中发生的各种“转换”,研究其对青年艺术家的生态环境产生的主观客观影响及他们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力。一方面力求通过梳理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机构下的广州青年艺术家生态状况;另一方面也将从机构自身的独特性出发,思考青年艺术家在聚集的工作室区域内所产生的思维、创作的交流碰撞与改变;也尝试通过中心的国际艺术家交流平台,关注在外的广州青年艺术家于不同新域下的形成的转变与新的可能性。
第五单元:游走在虚实之间(单元策展人 wx团队)
依据此次展览的主题——广州青年当代艺术生态考察为思考点,以机构为出发单位,研究地域环境与当代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地域生态环境与地域人文状态是一个虚实转换的问题,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广州这个大环境下各个地域特性显著,每个被划分的小区域都具有各自的生态环境与其驻地当代艺术青年的人文状态,以“艺术生态地图”为载体、“记录光”为投射、“光合作用生态研究”为感知,组织起了此次wx团队项目的总体方案概念 ——游走在虚实之间。
(责任编辑:王飞(广州))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