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自媒体时代转型的艺术批评需要筛选有价值的信息

2015-02-11 17:57:48 裴刚

【头条】当代艺术批评与自我批评观察之二:市场、自媒体、多元化?当代艺术批评的岔路与出路

   编者按:在“八五美术新潮”30周年之际,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批评转型期的又一个重要时段,关于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批评的反思多见于近些年评论文章和研讨会。恰逢其时,近期由北岳文艺出版社主办推出的《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出版,汇集了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界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二十位批评家的学术成果,他们是陈默、顾丞峰、高岭、冀少峰、刘淳、鲁虹、吕澎、李晓峰、马钦忠、彭德、孙振华、王端廷、吴鸿、吴亮、王林、俞可、殷双喜、杨小彦、朱其、邹跃进。他们以文字的方式,全方位记录和呈现了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同时见证了着中国当代艺术批评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具有珍贵的文献和史料价值。雅昌艺术网在对参与文选的批评家作者的采访中了解到在二十五年前,江苏美术出版社总编索菲就编辑出版过一套同类书籍,作者侧重中青年。十几年前,湖南美术出版社李路明、邹建平、张卫编辑出版过一套图文结合的批评丛书;后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程大利也主编过一套,侧重老批评家。今年是“八五美术新潮”30周年,30年来当代艺术与当代艺术批评共生发展,两者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个时间点艺术批评文库的出版不仅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文献梳理,同时提供了对当代艺术批评现状的反思。这部集二十位艺术批评家文选的文库出版也回应了近几年关于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现状的诸多质疑。

  进入21世纪以来,资本与互联网对当代艺术批评的影响巨大。诚如北岳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续小强所说:“正是艺术批评家们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思想交锋,才使当代艺术批评变的鲜活而有意义起来。另一方面,当代艺术正在发生或将要出现许多新的征候和变化,比如当代艺术市场的日趋活跃以及艺术与资本的联姻对艺术纯洁性的挑战,再比如当代艺术是秉承新传统还是将迎来一个新的历史拐点。如此种种,恐怕是任何一个艺术批评家都无法回避的。”一方面,资本的力量在推动正在成长中的中国艺术市场,艺术批评无法置身于世外,只能参与其中,那么与中国当代艺术共生的艺术批评自然与艺术市场发生关联。另一方面,进入自媒体时代的互联网使发表个人意见大开放便之门,各种意见领袖和“大V”发表的批评声音通常基本立场都非常鲜明,但往往喜欢追求耸人听闻的效果,在学术上显得急功近利,与建立在系统的艺术史观及其艺术理论为基础的艺术批评的学术活动产生不同的向度。而碎片化的貌似海量的信息令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知识储备,其实真正有价值的艺术批评成果也同时淹没和阻隔在这片信息之海中,造成信息的不对称。这种貌似热烈的氛围下却是缺乏交集,缺乏共识的状态,对转型期的艺术批评建树却是没有太大价值的。对艺术批评是否仍然对中国当代艺术起作用?或者对“艺术批评失语”的诟病也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对此,批评家们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和反思,如批评家彭德在一篇名为《美术批评谁失语?》中讲道:“所谓批评失语,是说揭露时弊又能引起轰动的文章很少了甚至没有了吗?没有引起轰动的文章,是受众心智成熟的表现,批评转型的征兆,值得庆幸而不是相反。”

  在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处于转型时期的节点,关于艺术批评的学科建设,艺术批评的方法和方向,艺术批评与艺术市场的关系,批评家与市场的关系,如上种种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密不可分的问题摆在关心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有识之士面前。雅昌艺术网希望从人们关心的问题出发抛砖引玉引发有益的探讨。

  向自媒体时代转型的艺术批评

  新闻艺术评论往往具有广告式的商业评论功能,往往具有直接性和时效性,内容包括艺术市场的数据分析、艺术活动的推介、艺术品销售价格的情报、艺术品投资分析、艺术家的作品分析等等。形成不同于具有艺术史学和理论为基础的艺术批评家的评论方式和路径。

  在艺术市场中新闻艺术批评的传播力和对艺术家"名声"的巨大塑造能力,形成其“广告”行为,也被市场充分认识和重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传播方式从纸媒向网络媒体转变,进而由台式电脑向手机移动端的转变,从论坛博客社区向微博好友圈的转变,人们获得信息的速度和量级前所未有。因此而衍生出的语言方式和阅读习惯也在发生转变。快速而海量带来的优势不言而喻,但对于艺术批评和艺术批评家而言又如何?青年艺术批评家认为网络媒体不仅促生出一些艺术批评的新词,还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无限放大的效果,所以一般认为:“批评家在网络的监督下,对自己的写作会更加严谨和负责。”

  雅昌艺术网采访批评家殷双喜时,他提及网络媒体对艺术批评的影响时说:“作为艺术批评家,我密切地注视着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已经带来或即将带来的巨大变化,内心深处也怀着复杂的思绪猜想着网络时代的艺术研究与艺术批评。根据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份资料,因特网使用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分别为:因特网67%、电视53%、电台47%,而在不怎么使用因特网的人群中,主要的信息来源先后为书籍、报纸、电视、电台、杂志、因特网。这反映了我们正处在一个多种媒体并存,而因特网正越来越占据信息来源重要地位的过渡时期,21世纪的信息传播主渠道将会是因特网,这一点应该是确信无疑的。”

  “而一个缺乏信息筛选与评估的大众话语广场,只能是一个“众声喧哗”的信息海洋,在这里,对有效信息的选择和垃圾信息的过滤,也会成为每一个上网者巨大的负担,所以我们在目前的大型网站中,都能看到从传统媒体中转移过来的网站编辑,他们当然有着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信息筛选原则。说到底,互联网作为一种最新的信息传播媒体,它也仍然是人类社会的传播媒体,不能不受到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的制约。如果说,我们过去主要的问题是信息匮乏和信息管制所带来的选择的匮乏,那么在未来的网络时代,我们将面临的是信息的泛滥和信息失控所带来的选择的困惑。”

  “现在是一个传媒发达的时代,但未必就能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必要的信息,很多人产生在一个错觉,就是说以为网络使我耳听八方,无所不能,其实呢?网络可能给你耳朵里塞满了无用的信息,你如果没有一种反省和警觉不善于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网络时代你还不如纸媒体时代,因为纸媒体有信息筛选过程,有一个学术系统的推荐过程,比如说读名著,读经典是多少代人筛选下来,推荐给你的,而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就把读者给撑死了。”

  “网络的优点我就不说了,但是我是觉得作为专业研究和学术的问题,对网络也要有态度。网络是传播工具,为人所用的,不要让它变成控制人的工具,让人成为它的奴隶。现在大家都说走到任何地方,地铁站、飞机场、公交车站所有人都是低头一族、拇指一族,我认为这些不会始终存在的。到一定时候大家一定知道手机就是手机,很多人认为手机能够改变一切,改变世界,从商业和交通来说有优势,但是从精神文化角度来讲手机本身不产生有价值的精神文化。作为媒体平台,如果上头全都是抄来抄去的心灵鸡汤和烂文或无谓的个人口水信息,你看多了就会感觉很无聊。”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