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广州艺术青年“占领”广东美术馆

2015-02-13 08:42:08 颜亮 王伟婷

五大策展单元,以“切片”的方式展示了广州现在的青年艺术生态。

  2月11日,“机构生产—广州青年当代艺术生态考察”在广东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由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担任总策划。从字面上看,这是一个极难操作的计划。过去几十年,“当代艺术”概念在广州提出后,一直处于野生的状态,再加上对象又集中在最具反叛性的青年身上,要想对其归纳总结并非易事。从展览现场来看,破解难题,广东美术馆采用的是考察“机构”的方式。

  依据广东美术馆对于广州当代艺术“机构”的定义划分,本次展览共分为5个单元,分别是“学院超链接”(由胡斌策划)、“黄边时间”(由李耀团队策划)、“在小洲:你想/你能干点啥?—2015小洲艺术生态抽样调查报告”(由胡震策划)、“转换”(由李冠宇团队策划),以及“游走于虚实之间”(由w x团队策划)。

  正是因为这种“机构”的丰富性,相比平时广东美术馆其他大型展览,本次展览显得更加鲜活和有趣,确实是对广州青年当代艺术生态是一种切片式的呈现。但展览本身也反映出了很多广州本地当代艺术的问题,它同北京、成都的青年当代艺术相对,确实存在较大的差距,少有让人感到惊喜的作品。

  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

  成就新时期文化语境中的健康力量

  记者:广东美术馆这么大的平台给这些年轻的艺术家做展览,你的考虑是什么?

  罗一平:有几个考虑。首先是广东美术馆未来对当代艺术走向的考虑。2011年到2012年,我做了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广东当代艺术家很少,尤其是能进入国际当代艺术视野的更少;另外,在这一批很少的人下面,第二梯队几乎没有,这些年轻艺术家究竟在哪里?是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问题。所以从2013年开始,我们就一直试图去关注那些刚出头的艺术家,希望能发现他们的潜力,作为我们的培养梯队,然后再推向全国。但最终能纳入我们策展人眼中的年轻人几乎没有,所以这个项目一直没能实施起来。

  现在我们马上要做亚洲双年展,我们的定位就是要能从广州出发去看世界。这时广东本土艺术的呈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遗憾的是,我们美术馆一直同广州本地年青艺术家往来不多,美术馆像是架在高层上的建筑,没能扎在根基上。这时我就意识到问题可能不仅仅是我们能否推出艺术家,而是我们首先需要对这些青年艺术家有一个了解,所以我们这次做了这个考察青年当代艺术生态的展。

  记者:这次选取的角度是从机构出发去考察,这是为什么呢?

  罗一平: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单靠广东美术馆是不可能完成的,我们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要依托机构、学院来做这件事。这样一方面既考虑了在美院的学生,也涉及到美院毕业的学生,还有那些受民营美术馆关注和扶持的艺术家和机构。在这个情况下,我也发现了没有独立的艺术家,所有的艺术家都依托于某一个机构,依托于某一个群体,依托于某一个导师,构成了一股力量再往前走。其实一直是机构在生产艺术,机构在推动艺术。

  这次展览也检验了我们和民营美术馆的合作。这次同时代美术馆、53美术馆合作,我们彼此都找到自己的优势,从而形成了较好的合作机制,也通过这个展览拉近了和这些年轻人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布展中,我们也在引导和教会这些年轻艺术家怎么把个人情绪和审美,个人的价值判断和这个时代,特别是在一个政府的公共平台上面做到合理合度,有味道的呈现,让他们懂得借助国家美术馆的平台发力,让自己走得更远。这是通过我们布展得到的一个额外的启发。

  如果这个展览做得好,后一步我们会做一个更深入的生态调查,也会为我们的艺术家做若干个小型的群展或个展。然后跟媒体合作,共同策划一些展览,让这些当地艺术成为新时期文化语境中的健康力量。

  “黄边时间”策展小组成员朱建林

  年轻艺术家的状态比作品更重要

  记者:受邀参加本次展览,你们是怎么策划这个单元的?

  朱建林:我们这个单元是基于黄边站。长期有一些年轻艺术家在黄边站聚集,以教育和研究为方向,但主要的实践方式是讨论。

  我们来到这里,就是想把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带来。因为美术馆和艺术家的关系长久以来就是固定的。艺术家生产出一个艺术品,然后美术馆来选择。而黄边站本身是完全开放的,是面向所有对当代艺术有兴趣的艺术实践者。所以这次我们就想通过一起布展的理念,让所有有兴趣的艺术家都可以来布展。我们也不挑选作品好坏,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不同艺术家作品之间经验的碰撞,而不仅仅是说你拿着作品来,挂上去就可以了。这种方式也必然会改变艺术家传统的对美术馆的想法,可能他会放弃原来的想法,或者增加了新的想法。

  记者:从你们这个单位呈现的效果来看,文献的感觉还是蛮强的。

  朱建林:除了进入这个现场以外,我们也希望大家慢慢阅读和理解我们日常的工作。把我们的状态展示出来是很重要的。假如我们广州还有所谓的年轻艺术家和青年艺术家的话,我觉得年轻艺术家的状态是很重要的,这比他的作品还重要。因为年轻艺术家的职业生涯还很长。

  记者:艺术家和美术馆的对撞也是这次展览很重要的一部分?

  朱建林:这种对撞可能艺术家本身也想象不到,但发生时,大家也在慢慢地触摸这些事情。毕竟在进入美术馆之前,艺术家和美术馆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你会面临成功或者作品好不好的问题。到了这里,那种成功的念想和被审查的念想抛开,他可能会说出一些很幼稚的话。

  记者:你说的“成功的念想”该怎么理解?

  朱建林:艺术家进入美术馆之前是经过筛选的,你不可能放一个很差的艺术品进来。所以很多年轻的艺术家对美术馆的念想是存在成功学的念想。但是我们经过这样的一个工作,把艺术家的工作还原,就是说通过看场地,入场和美术馆沟通,所有的事情都参与,他能释放一些成功以外的身体的即兴反应。

(责任编辑:杨凤连)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